德国商会:中国市场吸引力和潜力远远大于困难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德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甚至超过了日本。
“从今天所拥有的成功来看,中德贸易关系经历了一个非常快的发展时期。”德国商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Jutta Ludwig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同时拥有汉堡大学和台北大学学习经历的Jutta Ludwig长期从事东西方贸易合作相关工作,她曾在伍珀塔尔研究所做气候、环境和能源方面的项目,并就中国经济和环境问题发表过若干研究文章。从2003年她开始在德国商会北京代表处工作,担任首席代表和整个商会在中国的执行董事.
回顾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30年,Ludwig女士给我们列举了一组骄人的数据。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德贸易额达到760亿欧元,是2000年的三倍。其中百分之三十是德国对中国的出口。根据GIC的统计,今天大约有3500家德国投资公司和代表处正在积极参与着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
同时,她对未来也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乐观:“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潜力远远大于在中国做生意的难度。”而在德国商会的调查中,“为增长作准备”是目前在中国的大多数德国企业的状态。
经济观察报:能否介绍一下德国机构公布的中德贸易的概况,包括直接投资的金额、项目数量及重点、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等。
Jutta Ludwig:1972年,德国企业出口额仅2.7亿美元。今天,这个数字是它的100倍。在1972年,德国进口额为1.75亿美元,2007年进口额达到约850亿美元。中德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在2007年达到了1310亿美元。进口总量是846亿美元,同比增长9.3%。出口总额则为463亿美元,占了德国出口总额的3.1%。相比于2006年,增长了8.8%。
目前,中国进口的机器中,超过15%的机器来自德国,进口到中国的机动车辆及其零部件大概30%左右来自德国。每一年,大概400家新的德国公司会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经有3563家德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注册。今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计划投资海外的德国公司选择中国市场作为他们的投资对象。
迄今为止,德国公司在中国的资金总额约为110亿欧元,其中不包括德国公司在中国的再投资。2007年,他们投资了7.7397亿美元,这相当于德国当年在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消费品和化工方面。
经济观察报:能否讲讲过去的三十年德国对华投资的领域和区域有什么变化?是否有结构性的调整?是否可以介绍一下各阶段的特点?
Jutta Ludwig:1980年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九十年代重心开始转向中国北部。江苏地区成为受纺织工业偏爱的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许多公司的总部主要设在了北京,因为这里更适合生产高科技和尖端产品。
现在,大部分在中国的德国公司属于制造业。然而,贸易和服务业也是正在增长的德国新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每年新增的贸易和服务企业将和制造企业一样多。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向外资开放了贸易、物流、金融和保险行业。此外,生产企业大幅提高了他们在中国的销售和服务。我们的会员企业结构在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例如,上海和广州的会员企业与北京相比更多地是以生产为主的企业,主要从事机械生产、汽车、消费品和化学工业方面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