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业的“成人礼”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马太效应”正深深影响着泉州制鞋业,这从央视对晋江外贸鞋企展开生存状况调查,以及国家商务部两下泉州进行鞋业产业调研可见端倪。
如何应对呢?业界有这么一种说法,泉州鞋业目前正经历着各自的“成人礼”,要么成为人才,要么退出历史舞台。而泉州市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则认为,品牌众多的泉州制鞋业向综合体育用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势必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不断升级将是可预见的结果。
“‘安踏经验’只有安踏才有机会拥有,根本原因就在于行业地位有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更是相差甚远。”
去年至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信贷紧缩等调整,令不少泉州鞋企至今仍经历着阵痛,然而,对于已经抢得先机发展起来的行业大头们,却更加自信。
在日前的一次媒体座谈会上,安踏首席运营官赖世贤向媒体们介绍了安踏应对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心得。首先,由于安踏每年庞大的采购能力,使得安踏对它的原材料供应商有着极强的议价能力;即便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了,安踏通过丰富产品线和产品的科技、设计含量,不同线上的产品相应提价,消费者也能接受;另外,安踏产品50%左右出自自己的工厂,通过设备技术升级和生产管理“软硬兼施”,也能很好地控制住成本。
相关数据印证了这些说法。年初,安踏发布了上市后首份业绩报告,因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普遍上升,安踏去年的成本支出大幅增长,但由于将鞋类和服装产品分别提价29%和15%,安踏仍然保持了毛利率的上升势头。而今年,更有机构乐观地估计,在如此淡市下,安踏在2008年的销售增长将超过50%,销售收入有望突破45亿!
中小企业们普遍反映的融资难对于安踏更不是问题。通过去年的香港上市,安踏一举募得超过30亿港元的发展资金,通过一年的运作,仍有大笔现金握在手中,可以随时捕捉先机。
媒体们原本希望能够对运动产业有所促进的“安踏经验”,却发现,这样的经验只有安踏才有机会拥有,根本原因就在于行业地位有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更是相差甚远。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根据泉州市统计局的一份测算报告,泉州的出口企业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工人工资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影响,相当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约22%左右。泉州众多小企业生产形势严峻,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而信贷紧缩更加剧了这些小企业的困境。理论上说的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应对之策成为了空话,很简单,因为没钱。
“泉州鞋业老板每个都个性鲜明,要他们走到一起,恐怕不容易。泉州鞋业界谋求得更多的,可能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整合,而非行业的横向联合。”
联合还是单干?这是个问题。
从去年以来,“联合”已经成为泉州企业界、地方政府触及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多方希望能够通过“联合”,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解决近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泉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建议,政府应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谋求与上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在一定程度上锁定原材料成本,或者以全资持股、控股、参股等形式直接向上游原材料领域扩张,实行多元化经营。鼓励企业积极与行业内同等规模和实力的其他企业开展广泛的、深层次的合作乃至合并,以期在原材料价格谈判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在6月底泉州市鞋业商会组织的一次“泉州鞋业升级研讨会”上,“联合”的话题再次被触及,涵盖了化工原料、鞋材、鞋底、成品鞋等整个制鞋产业链的老板们,呼应的声音不小。国辉(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国斯表示,他曾考察过的一家台湾著名鞋企,成功之处就在于整合了上下游资源。据此,丁国斯认为,如果能通过互相参股等多种方式使彼此之间实现充分合作,将可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国辉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国辉与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之间已经建立了点对点的互动,通过相互之间的及时沟通,在原材料的供应和设计上为国辉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这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苗头,然而,却还有业内人士对泉州鞋业的联合前景抱有疑虑。“泉州鞋业老板每个都个性鲜明,要他们走到一起,恐怕不容易。”事实上,这样的个性也和行业紧密相关。据这位业内人士分析,泉州的运动产业和服装产业市场细分及竞争程度有所不同,运动产业的产品主要就是运动鞋和运动服,产品大多类似,因此彼此之间就是此消彼长的赤裸裸竞争。因此,泉州鞋业界谋求得更多的,可能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整合,而非行业的横向联合。
“品牌众多的泉州制鞋业向综合体育用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势必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不断升级将是可预见的结果。”
去年,一本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书先后在美中两国畅销,作者萨拉是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主妇,前商业记者。她在2005年做了个实验———全年不用中国货,结果一家人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面对10美元一双的中国童鞋和60美元一双的意大利童鞋,不得不承认,“价格最终总是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出售的产品。”
而从去年开始,价格这个战无不胜的中国利刃开始变钝,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变贵、原材料涨价,多项因素叠加,像鞋服这些典型的“中国制造”的成本上升了30%~50%。这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然。其实这样的情况早在几十年前,已经在资本主义国家上演过一次,结果,不少世界500强就是从当年的阵痛中锻炼出来。如何应对,成为“中国制造”今后在世界经济中继续站稳脚跟的关键性因素,企业需要时间去作出回答,需要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一定的代价。
于是,央视对晋江外贸鞋企展开生存状况调查,国家商务部两下泉州进行鞋业产业调研,这些都表明了泉州鞋业,特别是运动产业对国内同行的重要意义。
以上仅仅是外销鞋企的境遇。2008奥运年,原本被誉为泉州鞋业内销的大发展年,被寄予无限的希望。然而,也在这样的特殊年份,泉州的鞋业界经历了各自的“成人礼”。无论是从去年底开始炒作的两泉州鞋企的奥运触雷,或是今年喜得龙、福建美克上市的相继搁浅,均出现在泉州鞋业界,这并非偶然。
泉州市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尽管从产值上看,品牌众多的泉州制鞋业向综合体育用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产值超过纺织服装业不日可待。在高速的发展下,势必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应对,化弊为利。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不断升级将是可预见的结果。
不仅是企业本身,各方也正为此积极地努力着。自2003年的一次行业调研引起了泉州市政府关注后,近日,泉州市鞋业商会又开始着手进行一次行业摸底式大调研,与以往“抓大放小”的思路不同,这次的主导方向,就是“抓小放大”,立足行业整体发展;泉州市委政研室正抓紧出台扶持规模以下工业的具体措施;各县(市、区)中,晋江率先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立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