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紧缩运行 皮革等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浙江省经贸委日前发布的《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在宏观政策从紧、国际经济波动、通货膨胀明显等压力下,浙江工业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
1至6月份,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5个和17.8个百分点。1至5月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有1.07万家,亏损面达19.6%。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歇业关停,这在浙江连续10年的历史上都是没有的。
浙江省各行业分化较明显,多数轻纺行业特别是皮革、化纤、服装、印刷等亏损较大。石油加工业由于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大幅倒挂,1至5月由去年同期盈利28.9亿元骤变为净亏15.5亿元。而食品和造纸业发挥价格普涨效应,利润增幅均超过50%;医药行业从去年起走出连续3年的低迷状态,利润增幅超过近10年的鼎盛期;化工和橡胶行业利润猛增五成,为近年来少有。另外,船舶工业成为目前全省工业成长性最强的行业,1至5月的产值高达100亿元;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的产值、利润和投资增幅分别超过40%、110%和80%。
银联信分析:
银联信分析师认为,在紧缩背景、调控重压下,浙江的中小企业正在经受着空前压力:
首先是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
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2007年以来,因为原材料、劳动力、煤电油运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的销售压力不断加大,大量流动资金滞留在生产环节,应收账款增多,存货占用资金上升,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
在资金需求加大的同时,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剧,我国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国内中小企业信贷供给明显趋紧,使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十分严重,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正在加大。一些原本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困境甚至倒闭,无法偿还借贷资金。中国缝纫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台州的“飞跃集团”,就是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大型企业集团尚且遇到难题,资本实力不济的中小企业生存更加艰难。
其次是外贸形势恶化打击浙江出口企业
浙江是我国外贸大省,对我国出口贡献巨大,浙江企业出口惯用低价策略,比如一辆电动车的价格只有国外一只鞋的价格,而“重外销、轻内销”的思想,使浙江的进出口结构长期明显失衡。这与江苏“进口出口对半分”的进出口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浙江工业经济对外依存度在国内居前,多年来工业经济增长的三成来自出口。但近年由于人民币大幅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浙江外贸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增速跌入低谷。今年1-4月份,全省中小企业累计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2527.86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67%,降到了近几年最低点。而4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813.32亿元,同比仅增长11.2%,增长率为1998年来同月最低。
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使浙江企业在外贸环境出现变化时便发生较大波动。人民币的升值,使目前浙江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只有4.3%。此外,由于出口企业无序竞争、国际贸易摩擦较多等原因,许多出口企业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出口企业面临重新洗牌。
最后是民间借贷利率上升,企业不堪重负
由于资金面持续紧张,众多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以寻求融资渠道。在目前浙江温州的企业营运资金构成中,民间融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16%上升到现在的28%。2007年,浙江省民间借贷利率一路快速走高,四个季度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2.30%、13.69%、14.53%、16.84%,同比分别提高0.76、2.76、3.58、4.76个百分点,涨势明显。
然而,高利率未必能够解决企业难题。2008年,浙江中小企业因借贷高利贷而不堪重负的企业数不胜数。台州市已经出现15例因经营失败而逃逸高利贷的企业;绍兴上虞天绿纺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因涉及民间高利贷,于2007年底突然失踪,企业停产。借高利贷只能缓解企业一时的资金紧张,但由于目前经济形势走弱,企业盈利能力降低,无力偿还到期的高额利息债务,企业破产倒闭在所难免。
银联信分析师提醒,浙江省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越来越差,不仅仅是银行收紧信贷的结果,更是人民币升值、外贸环境恶化、成本上升,甚至是浙江产业结构的问题,行业利润分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建议银行重点关注收入和利润率高的优势企业,避免利润下降较大,财务状况恶化的企业,谨防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