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价290元鞋子60元便可买下 建议价给谁看?
建议零售价,建议给谁看?
“29日在海口一家商城买鞋子,标签上标明建议零售价是290元,我砍价后60元成交,建议零售价和成交价相差这么大,这建议零售价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对陈女士提出的疑惑,工商人士提醒消费者,建议零售价多为虚高标价,消费者别被商家的建议零售价忽悠了。
与成交价相差几倍
与陈女士一样困惑的消费者周先生说,前些天他在海口海秀路一家服装专卖店看中了一件T恤,衣服标签上标有建议零售价300元,他感觉太贵,正准备离开时,店员说这个建议零售价是可以商量的。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周先生以90元买下T恤。周先生说,既然能卖90元,为什么要标这么高的建议零售价呢?真搞不懂商家在玩什么把戏。
记者今天走访市场发现,无论是在专卖店还是在一些商场、超市,不少商品如服饰、鞋帽、皮具等,“建议零售价”、“全国统一零售价”标签随处可见,一些商品没有标注厂家、地址,却也标着“建议零售价”。而大部分商品的实际售价比建议零售价要低40%至60%,有的甚至不到建议零售价的30%。
建议价给谁看
通常,看标价购买商品是消费逻辑,所以各类商品的“明码标价”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消费者衡量商品价值的主要标准。然而,眼下“建议零售价”现象的无序和泛滥,却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市民文江说,记得在几年前,建议零售价刚在市场上出现时,给人一种很正规的感觉,而且这种价格被商家严格执行,消费者也颇为信任。但如今,打出“建议零售价”的商品越来越多,而且“建议零售价”与实际售价的悬殊越来越大,这不得不让人对“建议零售价”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既然很多商品能在建议价的基础上打个二三折,那么建议零售价建议给谁看呢?”
海口国贸路一商场某品牌服装专柜人士透露,建议零售价其实是一种商业促销手段。建议零售价通常标得很高,往往给人造成商品质量好的印象,顾客一般都不会“对半砍”。“商家故意标注很高的价格,然后再以很大的折扣卖给顾客,让顾客产生错觉,感觉物有所值,或者享受到了很大的优惠。”这位人士称,事实上,建议零售价一般水分很大,商家与消费者打的是心理战。
建议价无法律效力
记者今天从省物价部门了解到,建议零售价其实是一种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标价方式。
据了解,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标价方式只有“明码实价”和“明码标价”两种,两者均要使用规范的标价签、价目表,并且逐项填写品名、产地、规格、价格等,其价格必须经物价部门监督审核,不同的是“明码实价”不能讲价,而“明码标价”可以讲价。
“这种建议零售价表面看一目了然,貌似明码标价,其实只是厂家或商家的一种自发行为,其价格并未经过物价部门监制,无法律效力。”物价部门有关人士如是说。
“‘建议零售价’乃是商家玩的价格把戏,与‘跳楼价’、‘清仓价’相比,‘建议零售价’它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消费者需要特别提防。”工商人士提醒消费者,购物时,一定要“货比三家”,理性消费,要根据品牌质量来挑选商品,而不要轻信建议零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