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热钱新政立杆见影 美元流入骤减
如果要评选今年中国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词,“热钱”绝对当仁不让,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资金,的确令中国的神经着实紧张了一把。但令决策层稍微放松心情的是,最新出台的监控资本流入政策,目前正在起到效果,美元流入中国的速度已明显放缓。
路透社文章说,银行交易员及企业人士近日透露,由于中国的外贸企业及金融机构正在适应中国政府部门最新出台的政策----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以及贸易项下外债登记制度,银行结汇业务的办理速度较以前明显放慢,即期结汇量也随之缩减。
企业美元卖盘的减少,在汇价上也有所反映。人民币兑美元本周一创出自汇改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业内人士指与做市商收盘前回补美元仓位有关。由于结汇量减少,售汇量增加,银行可能会出现美元空头寸的情况,而政策目前并不允许银行持有美元空头寸。
“即期结汇的速度明显放缓了。以前企业一天可以十几张单,现在最多就做四、五张。”数家银行的交易人士都如此表述。
一家全国大型纺织企业的总经理也表示,提前收取货款和延期支付货款是企业最为流行的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手段,“但外管局的新政策的确让我们放缓了结汇的速度。”
不过,决策层放松的心情有可能再度绷紧,因为太多的谜题留待时间来解惑:管制热钱流入政策,长期能起作用吗?如果虚假贸易背景的热钱真的被挡住了,那么真实的贸易顺差又是多少?如果顺差下降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否就此减轻?如果升值的压力大大减轻,均衡汇率的水平又在哪儿?……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和“企业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办法”已分别于7月14日正式运行及试运行。政策规定,企业出口收汇须选进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而待查账户须经银行联网核查后方可支出;而企业的出口预收帐款和进口延期付款须实行登记管理。中国发改委随后也发文强调,对外商直接投资(FDI)要严格管理,以防虚假外资借投资流入。
流入管制长期是否有效
数位来自央行及外管局的官员也向路透证实,即期结汇量近期是有所缩减,但是否具有趋势性还有待观察。企业、银行的相关人士均表示,目前正在学习、适应新的政策规定及操作系统,不排除业务训练后,即期结汇量重新回升。
外管局网站也频频登出培训计划及与上述政策相关的说明性文件,对银行、进出口企业进行全面的培训。“政策刚刚开始执行,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全国的银行、企业是什么情况,是否具有趋势性。”一位外管局的官员表示。
中国外管局资本项目司副司长孙鲁军最新撰文也指出,长期来看,加强对资本流入或流出的管制,只能为基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结构性改革提供短暂的喘息空间,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但研究人员指出,也许是巧合,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7月份首次暂停按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惯例,今年以来,央行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后一次为6月25日上调至17.5%的历史高位;7月21-25日当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此前三周为净回笼;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的涨势也于近期暂缓。
“宏观调控基调的改变应该是主要原因,但不排除外汇的流入量减少,使得央行没有必要像以前一样,花太大的力气对冲外汇占款。不排除是控制资本流入的政策在起作用。”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高级分析师林朝辉解读说。
官员及研究人员审慎的态度都表明,管制只能在短期起到作用,人民币汇率能真正“弹”起来,才是阻止热钱大规模流入的关键因素。正如孙鲁军在文中所指:过分依赖资本流入的管制,有可能延误汇率机制的调整以及采取足够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进程。
真实的贸易顺差是多少?
但是,谜一样热钱流入的背后,是谜一样的真实贸易顺差,以及谜一样的真实FDI。今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约2800亿美元,业界通常再减去同期贸易顺差及FDI来认定其馀数额为热钱,该数据上半年达约1290亿美元。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于建国认为,考虑到新政策对非真实贸易背景流入,以及借口贸易信贷流入资金的管控,下半年外贸顺差及外汇储备增速必将存在双下降的趋势,"当然,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以及人民币今年以来的加快升值,都是"双降"的原因。"他称。
但他在分析中也指出,当两项政策都起作用以后,我们真正要关心的是:真实的贸易顺差到底有多少?“2007年的顺差是2622亿美元,含延期付款的贸易信贷外债是1,584亿美元,冲减贸易顺差后,中国实际的顺差应该是1038亿。”他通过详尽计算,得出这一令人吃惊的数据。
“这个分析方法不科学,顺差是根据海关在权责发生制下得出的统计,贸易信贷是收付实现制下的数据统计,完全不具备统一口径。”对上述数据,外管局的官员给出这样的解释。
于建国则认为,直接冲减的计算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决策层的确应该警觉,"贸易信贷外债近年来的增速越来越快,而热钱流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预收货款,及做高出口价格后的延期付款。"
孙鲁军在文章中也指出,通过贸易项下的提前和延期支付,实际上就使得贸易信贷转变为融资行业,替代了短期资本流动,这通常可以在国际收支中的净误差和遗漏的规模中反映出来。
林朝辉指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揭开这些谜底。“没有一个真实的贸易顺差统计数据,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性。”
路透社文章说,银行交易员及企业人士近日透露,由于中国的外贸企业及金融机构正在适应中国政府部门最新出台的政策----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以及贸易项下外债登记制度,银行结汇业务的办理速度较以前明显放慢,即期结汇量也随之缩减。
企业美元卖盘的减少,在汇价上也有所反映。人民币兑美元本周一创出自汇改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业内人士指与做市商收盘前回补美元仓位有关。由于结汇量减少,售汇量增加,银行可能会出现美元空头寸的情况,而政策目前并不允许银行持有美元空头寸。
“即期结汇的速度明显放缓了。以前企业一天可以十几张单,现在最多就做四、五张。”数家银行的交易人士都如此表述。
一家全国大型纺织企业的总经理也表示,提前收取货款和延期支付货款是企业最为流行的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手段,“但外管局的新政策的确让我们放缓了结汇的速度。”
不过,决策层放松的心情有可能再度绷紧,因为太多的谜题留待时间来解惑:管制热钱流入政策,长期能起作用吗?如果虚假贸易背景的热钱真的被挡住了,那么真实的贸易顺差又是多少?如果顺差下降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否就此减轻?如果升值的压力大大减轻,均衡汇率的水平又在哪儿?……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和“企业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办法”已分别于7月14日正式运行及试运行。政策规定,企业出口收汇须选进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而待查账户须经银行联网核查后方可支出;而企业的出口预收帐款和进口延期付款须实行登记管理。中国发改委随后也发文强调,对外商直接投资(FDI)要严格管理,以防虚假外资借投资流入。
流入管制长期是否有效
数位来自央行及外管局的官员也向路透证实,即期结汇量近期是有所缩减,但是否具有趋势性还有待观察。企业、银行的相关人士均表示,目前正在学习、适应新的政策规定及操作系统,不排除业务训练后,即期结汇量重新回升。
外管局网站也频频登出培训计划及与上述政策相关的说明性文件,对银行、进出口企业进行全面的培训。“政策刚刚开始执行,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全国的银行、企业是什么情况,是否具有趋势性。”一位外管局的官员表示。
中国外管局资本项目司副司长孙鲁军最新撰文也指出,长期来看,加强对资本流入或流出的管制,只能为基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结构性改革提供短暂的喘息空间,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但研究人员指出,也许是巧合,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7月份首次暂停按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惯例,今年以来,央行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后一次为6月25日上调至17.5%的历史高位;7月21-25日当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净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此前三周为净回笼;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的涨势也于近期暂缓。
“宏观调控基调的改变应该是主要原因,但不排除外汇的流入量减少,使得央行没有必要像以前一样,花太大的力气对冲外汇占款。不排除是控制资本流入的政策在起作用。”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高级分析师林朝辉解读说。
官员及研究人员审慎的态度都表明,管制只能在短期起到作用,人民币汇率能真正“弹”起来,才是阻止热钱大规模流入的关键因素。正如孙鲁军在文中所指:过分依赖资本流入的管制,有可能延误汇率机制的调整以及采取足够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进程。
真实的贸易顺差是多少?
但是,谜一样热钱流入的背后,是谜一样的真实贸易顺差,以及谜一样的真实FDI。今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约2800亿美元,业界通常再减去同期贸易顺差及FDI来认定其馀数额为热钱,该数据上半年达约1290亿美元。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于建国认为,考虑到新政策对非真实贸易背景流入,以及借口贸易信贷流入资金的管控,下半年外贸顺差及外汇储备增速必将存在双下降的趋势,"当然,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以及人民币今年以来的加快升值,都是"双降"的原因。"他称。
但他在分析中也指出,当两项政策都起作用以后,我们真正要关心的是:真实的贸易顺差到底有多少?“2007年的顺差是2622亿美元,含延期付款的贸易信贷外债是1,584亿美元,冲减贸易顺差后,中国实际的顺差应该是1038亿。”他通过详尽计算,得出这一令人吃惊的数据。
“这个分析方法不科学,顺差是根据海关在权责发生制下得出的统计,贸易信贷是收付实现制下的数据统计,完全不具备统一口径。”对上述数据,外管局的官员给出这样的解释。
于建国则认为,直接冲减的计算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决策层的确应该警觉,"贸易信贷外债近年来的增速越来越快,而热钱流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预收货款,及做高出口价格后的延期付款。"
孙鲁军在文章中也指出,通过贸易项下的提前和延期支付,实际上就使得贸易信贷转变为融资行业,替代了短期资本流动,这通常可以在国际收支中的净误差和遗漏的规模中反映出来。
林朝辉指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揭开这些谜底。“没有一个真实的贸易顺差统计数据,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性。”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文章关键词: 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