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先保就业再升级
出台此政策同时也是政府在平衡就业与结构调整两者之内的艰难抉择。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在两者之间,政府选择了“以人为本”、“留水养鱼”,让企业抓住这个契机度过阵痛期,再逐步完成产业升级。
纺织业低迷 数十万人就业难
2006年起,中国多次降低部分行业出口退税率,以图削减高额贸易顺差,推动出口企业提高竞争力,改变单纯依靠成本制胜的经营模式。然而,去年年底以来,在美国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加速等多重压力之下,很多纺织企业利润急剧下滑,亏损和经营困难的企业大量增加,吸收就业不容乐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做过这样的统计:纺织品全年出口每下降10%,该行业的销售收入将下降6.3%,就业岗位将相应减少 61万个左右。而对美国的出口每下降10%,我国的纺织行业劳动力就业减少8.8万人。
今年1月—5月,我国纺织业实际就业人数减少4.6万人,而去年同期是新增20万人,一进一出相比,今年前5个月实际少吸收就业近25万人。赵晋平表示,虽然有部分就业会转移到其他行业和企业,但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完全实现顺利地过渡。
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纺织服装行业是吸收低端劳动力的大户,如果这一行业持续低迷,无疑会对我国就业问题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
以人为本 把就业放第一
国泰君安则认为,上调退税率不会改变行业效益增速下滑的趋势,只是下滑速度减缓而已。这在中小型企业身上体现得更明显。这次政策变化实际延缓了市场选择的进程。
“这次回调2个百分点,国家是经过精细的研究分析定下的。既要考虑是企业获得基本微利,收支平衡,又要考虑出口退税的国际趋势、是否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目标上有所后退。”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卢进勇对记者这样分析。
“这样看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必将长期存在。”卢进勇也提醒,只是我们以后更要注意这些行业别造成太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高级国际商务师何伟文也认为,在平衡就业与产业升级之间,政府的首要选择应当是就业,以人为本,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国家产业要转型升级没错,但短期内必须慎之又慎,这关乎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关乎这部分人的生计。
“留水养鱼”加快结构调整
何伟文表示,以前,我国调低出口退税、实施从紧的外贸政策无非是为了减顺差、避免贸易摩擦。政府下一步应当考虑的是,减顺差和增就业那个更为紧迫。对此,他预测,不排除还会继续出台利好政策的可能。
何认为,行业转型、优胜劣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意味着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对整个行业施以伤筋动骨式的剧烈调整,应“留水养鱼”保持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对于一些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较低的中小企业来讲,目前更需要抓住出口退税调整这个契机,度过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尽快完成从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