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难治纺织企业的“病疾”
7月31日,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通知,从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同时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一有保有压的出口退税调整中,更多引人关注的是纺织品。
中小企业的困境已早被中央高层关注和重视,7月初的频频调研以及下半年“有保有压”宏观调控基调的调整,显现了当局对于经济增长的更多重视,出口退税也许只是政策暖风的开始,更多的利好和扶持会接踵而至。
今年以来,国内外恶劣的宏观环境,迫使纺织等中小企业深陷罕见的艰难困局,生死存亡面临挑战。此时,政府给予一定的宏观政策支持,帮助纺织企业渡过难关,本是理所应当。然笔者担忧的是,“扬汤止沸”能否帮助纺织企业走出泥潭。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业,近年,随着外贸顺差不断增加以及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纺织业的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特点和利润率微薄的现实遭到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诟病,产业升级被诊断为治理的“药方”。因而,国家正逐步转变外贸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及产业结构的层次,并在2007年进行了出口退税改革,普遍降低了退税率。但在政策的调整尘埃落定不久,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纺织企业生存的空间受到多重力量的挤压。一是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拖累了世界经济,纺织企业的国际需求下降;二是国内通货膨胀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三是人民币升值以及升值预期,削弱了出口价格竞争力,加大了出口风险;四是国际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抬高了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以及贸易的运输成本,抑制了出口;五是国内的贸易政策如出口退税率等的调整,加重了纺织企业的负担。
在纺织企业的困境之中,以上前四项是主导性的,其中又尤以人民币升值和全球性通胀的打击最为致命。如此,值得怀疑的是,出口退税能够治愈纺织企业的“顽疾”吗?恐怕难以奏效。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劳动力密集的纺织业亟待产业升级,“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发展。当前纺织企业面临的危机,从另一个角度看,可看作是转型和升级的动力,是内生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纺织企业的危机体现的是转型和重组的客观要求,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的“苦心志”与“饿体肤”,而出口退税的调整也难以起到有效的结果。
增加出口退税是一种财政补贴以刺激出口的工具,看似我们直接补贴的是纺织企业,实际上补贴的却是国外的消费者。在国内由于雪灾和地震灾害导致财政支出本已严重趋紧的形势下,再用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方式延长纺织企业已无法挽回的生命周期,只能落下得不偿失的结果。而这样的补贴恐怕还会遭致他国的反对和指责。
综上所述,出口退税不仅难治愈纺织企业的“病疾”,可能还会造成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障碍,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引致他国的指责和贸易报复。
(作者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