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酷暑下过冬 解困局需综合治理
生意社8月7日讯 眼下的盛夏时节对于中小企业却是“冬天”的开始。据悉,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对此,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应让市场去选择。优胜劣汰当然是市场竞争的普遍法则,但是,当“冬天”不仅仅是光顾中小企业,整个经济格局生变的概率已急剧增高,市场生态会因为“链条”的断裂而改变。
中小企业之所以酷暑下“过冬”,资金短缺是最突出的问题,而且资金链断裂呈现蔓延趋势。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认为,“资金链的紧张是由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造成的,对企业造成的压力非常大”。
此外,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高层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因为,中小企业遭难事关中国经济大局,政府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措施予以拯救。
就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言,银监会公布的上半年各类信贷放款数据表明,小企业信贷增长并不理想。其中一季度仅有3000亿元授予中小企业,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0亿元。
解铃还得系铃人,目前围绕融资难,官方、专业人士、民间都在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各个方面的重视,自然会催生一系列政策调控的微调和变化。日前就有消息称,人民银行已同意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据分析,这个“区别对待”的政策,反映了央行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意图。
关键的问题将有着落,但愿融资难不再捆住中小企业的手脚。然而,融资难毕竟只是中小企业的“一难”。
相对于量小而日益强大的国企,量大而弱小的中小企业更多地承受了市场的压力;相对于中小企业为主的民企,国企则享受了更多的资源以及政府政策的倾斜。因此,并不是竞争规则出了问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做大做强大型企业的“政府理念”很普及,很多政策都给了这些大企业,无论是规模以上或以下的中小企业仍然不受重视。很多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的是普惠制,我们却至今没有类似的鼓励扶持措施。
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企业破产倒闭,60%的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在10年内消亡。
在这个数字的背后,一些已常态化的现象更值得警惕:湖南娄底涟源市一家公司的请客送礼日记曝光,民营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一目了然;有调查显示,“广东44%的民营企业家忙于跟职能部门跑关系”。显然,除了民企本身的经营问题,法律、法规等制度上的羁绊,正在阻挠着民营企业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