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骤减 出口企业如何应对
生意社8月11日讯 海关总署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同比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其中,6月份当月贸易顺差213.5亿美元,同比下降20.6%,净减少55.4亿美元。
6月份,贸易顺差骤减对于中小出口企业来讲无异于一场地震。“震灾”既然无法避免,并且未来还将“余震”不断;如何练好内功,更好地进行“灾后重建”,将损失降到最低,甚至以此为契机,实现“浴火重生”,就成了该类企业的当务之急。
累积效应终爆发
从贸易顺差骤减的原因来看,出口大幅下降的占比显然大于进口增速偏高因素。当然,我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期望的目标之一就是贸易顺差能够减少,尤其是期望过多地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能够减速。
然而,6月份出口下降并不全是宏观调控惹的祸,也不仅仅是货币紧缩政策所致。它是由一系列原因所造成,包括全球经济放缓、能源及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运输及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和货币紧缩。
实际上,苏浙沪粤鲁的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从去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开始起就已显露疲态,尤其是食品加工和服装行业以及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业受影响很大,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受影响非常大。之所以没有在5月前的GDP和出口贸易数据中显现出来,主要是国有企业反映过慢以及大量企业在年初的突击出口。而实际情况中诸多因素在变坏,不可能不暴露;于是,终于在6月的数据中显现出来。
苦练内功谋重建
企业困难并非完全由于国内金融政策过紧所致,因此不能对国家政策调整抱过大希望。由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货币政策不可能一下子转为宽松,而周边国家尤其是美欧等国经济放缓,出口进一步减速几乎是必然的。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想在困难中生存下去,指望政策救护,不如加快苦练内功。
国家只能通过政策调整使经济不至于突然减速,不出现大起大落;而由于成本上升,出口订单竞争激烈等困难,只能通过企业产业升级,合并重组来克服。换句话说,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受人民币升值和企业成本上升影响巨大;而这两个趋势不是放松宏观调控所能完全解决的。人民币升值步伐不可能停止,生产要素成本也会继续上升。出口企业进入冰冻期是必然的。
要想获得订单,谋取利润,必须忍受产业升级的剧痛甚至是被淘汰、重组。在大环境不好的背景下,不死就是生。
在国际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一个应对的建议是,做惯了出口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和一般加工业,不如将视线转向国内,灾区重建机会多多。
我国下半年甚至明后年的经济运行热点肯定是灾区重建!目前,国际许多企业都瞄准了中国灾区重建所可能产生的巨大商机。财政部已经初步预测灾区重建可能要投资万亿以上。因此,西方不亮东方亮,坏事可能变好事,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很大,对企业来说,机会并非没有,就看我们转得快不快,变得灵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