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鞋业路在何方? [图文]
月山镇的皮鞋制造业并不是一帆风顺。集体的月侨鞋厂经营到1989年实行改制,私人老板接手鞋厂,使得鞋厂得以继续生存发展。“接手的老板雄心壮志地想把月侨鞋厂做强做大,接手后引入了几条生产线,其中包括有运动鞋的生产线,但由于多种原因,月侨鞋厂经营到1995年左右就倒闭了,原为鞋厂厂房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夷为平地了。”许锡坤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月山镇已经有多家初具规模的鞋业公司,名声也在外界打响。“上世纪80年代末,月山吸引了一位中山的老板前来开办鞋业,但由于技术和销售等方面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该老板在月山办厂4年又把工厂搬回了中山。”近几年由于市场因素,也使得一些竞争力不强的鞋业公司倒闭。
总的来说,月山的皮鞋制造业是取得发展的。目前,创办华新鞋厂的许老板已经把皮鞋制造的“接力棒”交给了他的3个儿子。他的3个儿子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努力“开枝散叶”,除华新鞋厂由其中一个儿子继续经营外,另外两个儿子已经开办了同类的鞋业公司。才文龙鞋业有限公司也是儿子从“老子”那里接过来的,几兄弟齐心合力,一起把公司办成了月山最大规模的鞋业公司,去年产值超1000万元。此外,月山还有20多家鞋业公司走过了由小到大的发展之路,每家鞋厂平均年产值约有150万元。
高峰:最多时拥有40多家鞋厂
走在月山圩镇上,不难看到众多鞋业公司,才文龙鞋业、太子龙鞋业、华新鞋业、足顺鞋业、百顺鞋业、荣兄鞋业、奥迪龙鞋业……“月山的鞋厂绝大多数是月山本地人开的,目前有大大小的鞋业公司20多家,最多的时候约有40家。”月山经济办有关负责人和几位老板说,这几年皮鞋的生意难做,所以鞋厂的数量有所减少,有人转行做其他去了。
记者了解到,月山的鞋厂绝大部分生产皮鞋,这些鞋厂到外地拿辅料,在月山加工制鞋,再进入销售渠道,既做出口,又做内销。最高峰的时候,月山有40多家大大小小的鞋厂,而且90%均在月山镇圩上。“我们原来准备在2004年申报专业镇时申报皮鞋制造专业的,但考虑到皮鞋制造业的产值不大,这些鞋厂以年产值100-200万元的居多,加起来远不够1亿元,就没有申报。”许锡坤说,整体来说,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整个开平市的鞋厂比鹤山要多,但近年鹤山的鞋业迅速集群,成为后起之秀。
才文龙鞋业是月山成立较早的一家企业,最早设立在月山金村,走过了由个体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之路,是家族式经营颇为成功的企业之一,最高峰时有工人300人,去年上缴税收50万元。该公司老板许文彪说,他们公司主要做皮鞋,刚开始时做内销,近10多年主要做出口生意,出口到英国、法国、俄罗斯、南美等世界各地。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内销的皮鞋对质量要求没有出口的那么高,月山目前也有很多鞋厂是主要做内销的生意。“每个厂都有自己的细分市场,并没有存在正面的竞争。甚至在某一家鞋厂在接到订单却做不完时,就会让邻近的其他鞋厂帮忙做,企业之间发展比较和谐。”
瓶颈:缺乏人才是主要问题
“这几年生意难做,由于人民币升值,仅报价至结算就亏了不少。”“目前工资上升,材料涨价,但客人给的价钱却在下跌。”“现在招工人又难招,更别说招人才了。”众多鞋业企业老板向记者大吐“苦水”。
“我们也很想把月山皮鞋制造业做大做强,但就是找不到路子,又或是找到了路子没有能力走下去。”月山经济办和多家鞋业公司负责人均如此感慨。他们表示,发展鞋业涉及的问题很多,最主要是人才问题,但目前很难把人才引到月山来,这与月山的地域有很大关系。另外在信息、材料、品牌等方面,都是制约月山皮鞋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为月山始终是小城镇,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本地用工相对低廉和本地人拥有熟练的制鞋技术。目前这些优势却在逐渐消失,鞋业公司招人难。“本地很多人不愿意做皮鞋制造业的工作,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做。招外地人来,他们却做不了很长时间。前几年就很少有工人流失,但近两年工人的流失特别严重。”现在很多厂的做法是把皮鞋制造的部分工序发包出去,让普通群众在家里做,所以出现了与开平三埠城区群众剪牛仔布线头相似的情景。“他们不用到工厂上班,就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挣些钱帮补家用,工厂因此也有效利用了富余劳动力,缓解招工难压力。”
目前,月山众多鞋业公司主要靠鞋厂自己培养制鞋人才,送出去培养和引进回来的人才则很少。当地政府及一些老板曾考虑过邀请一些与鞋业相关的产业前来月山设厂发展,以延伸月山皮鞋制造业的产业链,为月山皮鞋制造业的做强做大助力。业内人士指出,技术创新可能是月山发展皮鞋制造业的一条路子,但目前很难让所有鞋厂往一致方向走,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引导和扶持以及企业家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有部分鞋厂独自研发新技术,并申请国家专利,开创出“环保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