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桑蚕茧丝循环加工 经线丝填广西空白
生意社8月15日讯 “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的‘绮源’牌经线丝,荣获2007年广西优质名牌产品称号,并打入区外老生产基地茧丝市场,从而打破了所谓‘广西的生丝不能作织绸经线’的行业偏见。继2006年,宜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生产出了广西自产第一面真丝绸,填补了广西无织绸企业的空白后,又填补了长期来广西茧丝只能作纬线不能作经线的空白。”7月24日,宜州市市长黄平权欣喜地说,宜州生产的优质经线丝,销往区外,供不应求。
宜州市是我国较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级市,桑园面积达1.8万公顷,养蚕户10.6万多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80%,去年产值8亿多元,农民人均养蚕纯收入1626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76元的44%。同时,该市也是广西较大的白厂丝生产基地,年产丝量占全区的21%,茧丝加工业的加工规模和区域集中度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该市以前加工茧丝属于粗放型,比如对茧丝的深加工寥寥无几,只靠往外卖鲜蚕,收入甚微。宜州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换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桑蚕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该市出台措施,抢抓“东桑西移”机遇,通过开发区搭建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以茧丝绸加工及相关联产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群;积极打造桑蚕人才小高地,引进一批博士、技术人员,并与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科技攻关;购进全国最先进的自动缫丝机设备,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就这样,“旧包袱”抖出了新财富,卖鲜茧很快变成了生产丝、绸布和深加工;桑秆用来生产食用菌、蘑菇、木耳;蚕沙用来提取叶绿素、生产多功能生物有机肥和功能饲料,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如今的宜州,茧绸丝产业群蓬勃兴起,已引进资金3亿多元,建成缫丝企业10家,其中开发区9家,安排就业3000多人,已投产8家,试产2家,年产白厂丝1600多吨,消耗该市干茧资源量的1/3,仅此一项就比卖鲜茧增收2.39亿元。2006年落户的宜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年产坯绸150万米,当年9月,产出广西第一面真丝绸,填补了广西无织绸企业的空白。同时引进蚕沙处理企业、桑秆综合利用加工企业、绢纺企业5家,桑秆、蚕沙、鲜茧就地加工成宝,无一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