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样本:企业主导升级革命
作为东莞市特色产业升级两个试点镇之一,大朗镇正加快推进毛织业实现“两大转变”,即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生产基地向区域集散中心转变。大朗镇副镇长黄锦发表示:“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出台,政府将有序梯度转移劳动密集型工序,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过去时:劳动密集环节落伍
张志明的健豪毛织服装因为场内重新装修临时挪到A207的位置,作为一家批发零售毛衣和T恤店铺的老板,他感叹今年是经营环境最恶劣的一年:“许多原来做外贸的公司接单稀少,而国内需求也不旺盛。”
以大朗为中心,涵盖周边地区的整个毛织产业集群内,有近万家毛织行业企业,其中大朗有3000多家,但形成规模的仅有100多家,大部分是遍布道路两旁租用一栋小楼弄起来的“三合一”小厂或者夫妻作坊。
张志明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做是大朗镇毛织产业群发展壮大的缩影:1979年,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由港商投资的大朗毛织一厂在这年投产了。随后,一批批港资毛织企业在大朗落脚,本地人开的民营毛织企业也迅速发展。张志明的妻子廖二妹1995年进入当地毛织厂从杂工做起,历经10年打工,熟悉整个成衣生产流程后。大前年跳出企业和丈夫在镇上毛织路办了个夫妻厂,雇了15个工人,自产自销。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毛纺织业已经成为大朗的特色产业集群,但也存在着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张志明的工厂每月产值有十多万元,有近10%的纯利润空间,他说:“现时毛织行业的低迷是受到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本身不存在行业饱和的问题,只是在原材料和劳工成本上升背景下,毛织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越来越难以在大朗生存下去。”
现在时:电脑编织换挡升级
香港茂荣集团总部颖祺实业有限公司是大朗圈定的8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企业之一,产品全部出口。据厂长陈伟波介绍,该厂原来一直为国外中高档成衣品牌代工,从2006年开始,该厂分批引进了日本和德国电脑编织机共471台,成为大朗拥有电脑编织机最多的企业,实现了技术和产能的三级跳。
进口电脑编织机单价均在30万元以上,虽然价格不菲,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却是手摇织机所不能比拟的。记者在颖祺实业有限公司看到,大量等待打包装车的衣服把集团大楼一楼塞满,“今年上半年我们的订货量同比增长了50%,外商很满意用电脑编织机生产的服装质量,我们老板准备再引进500多台编织机。”陈伟波说。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升级改造,有官方背景的东莞市远大信用担保公司联合当地农信社,为企业提供3年八成贷款融资服务。
茂荣其实从2002年开始便开始考虑产业转移的问题,曾尝试在江西设厂但未获成功,现在集团总部扎根大朗,添置电脑织机后,把部分织片、缝盘等劳动密集型工序逐渐转移到广东河源、连平以及重庆、四川等地,实现了本地升级的重要一跃。目前全国各地均有茂荣的直属工厂,集团也在近期着手把准备了两年之久的颖和祺服装品牌推出,布局国内市场。
将来时:“退二进三”搭建服务平台
“招工难”是记者采访当地毛纺企业时听得最多的一个词。许多务工者在工厂做一段时间、掌握技术后,纷纷回家乡办个小厂依样画葫芦开始生产,部分夫妻店花几千元购买四台二手纺织机器,即可从工厂接外包的订单加工生产。
颖祺引进先进电脑织机,利用现代化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验正在被大朗镇政府广泛推广,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用工的依赖,也可以培养中高级技工。
此外,大朗镇也在转变传统招商引资方式,实现由引进加工贸易项目为主向引进加工贸易和第三产业项目并重转变。据大朗镇招商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调整思路主要是从“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仅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大朗共引进了投资额超千万元的项目46个,投资总额30.224亿元;全镇增资额超千万元的项目16个,增资总额6.623亿元。大朗,昔日的毛纺制造业重镇,正悄然“转身”,从以工业为主转向以商业为主,从建工业厂房出租向建写字楼集聚生产性服务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