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主品牌,软黄金才能卖出黄金价
生意社8月18日讯 “中国制造”自主品牌缺失已不是新闻。但是,素有“软黄金”、“纤维钻石”美称的中国羊绒制品的国际遭遇摆到面前时,仍令人触目惊心。7月31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等5个“国字号”单位在南京举行中国羊绒主流品牌峰会,论坛传出的信息发人深省。
中国羊绒资源居全球垄断地位,2000多家羊绒生产企业实际控制了全球93%的羊绒原料,年产销羊绒衫4000多万件,产量占全球75%以上。但是,2007年中国出口羊绒衫每件均价只有30.58美元,折合人民币仅为200多元。
是什么使得我们守着垄断资源,而又贱卖羊绒制品呢?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品牌的缺失是致命伤。羊绒制品出口企业都是“无名英雄”。在国际市场,相当部分中国羊绒产品只能徘徊于低端,高端市场虽不乏中国产品,但大部分是以贴牌身份进入国际市场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出口羊绒制品挂中国品牌的不到10%。而国外销售商一旦贴上自己的牌子,卖价马上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应该说,羊绒作为最顶级的天然纺织原料,在国际市场的遭遇,对中国出口纺织服装乃至“中国制造”不乏样本意义。
“品牌不仅是可靠的产品质量,还要有文化支撑、品牌管理,这些都是企业从前没有遇到的。”中土畜雪莲股份董事长陈涛坦言。作为全国羊绒行业标志性品牌,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执行总裁张志则梳理出羊绒品牌的多种外部制约因素:产业未形成整体合力来抗拒国际买手的价格谈判,产品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等等。
打造自主品牌,必须有正确的路径。美国UTA时尚管理集团大中国区总裁杨大筠为中国企业支招:要建立一个强势品牌,要有可靠的质量,要运用技术创新和设计技巧增加可信性,要创造传奇故事,要塑造与众不同的“性格”,要创造独有的视觉识别形象等等。
社会各界对品牌“软肋”的认识,正在逐步清晰,渐趋同一。峰会上,与会50多家企业都介绍了自己的品牌战略的做法和计划,行业组织、中介结构也力推企业打品牌。去年,中国羊绒理事会举办“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羊绒交易会”,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这个交易会将打造成为一年一届的专业化平台。虽然品牌之路遥远,但好的开头仍然值得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 渤海商品交易所纺织化纤类产品行情(11.27) (11-30 07:58)
- 渤海商品交易所纺织化纤类产品行情(11.26) (11-27 08:21)
- 渤海商品交易所纺织化纤类产品行情(11.25) (11-26 08:03)
- 渤海商品交易所纺织化纤类产品行情(11.24) (11-25 08:03)
- 渤海商品交易所纺织化纤类产品行情(11.23) (11-24 07:57)
- 渤海商品交易所纺织化纤类产品行情(11.20) (11-21 08:50)
- 渤海商品交易所纺织化纤类产品行情(11.19) (11-20 08:28)
- 渤海商品交易所纺织化纤类产品行情(11.18) (11-19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