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业不断打出“创新牌”
生意社8月21日讯 无论在内销还是出口市场,温州鞋业靠的就是不断打出“创新牌”
“目前,中国制鞋产业已进入洗牌阶段,温州制鞋行业同样面临挑战,但今年第一季度温州制鞋行业总体发展趋势是稳步提升的。”一段时间以前,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谢榕芳如是说。
谢榕芳的乐观不无道理。从温州海关公布的第一季度数据获悉,2007年温州鞋类全年出口22.2亿美元,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总额46.11亿美元的48.15%;2008年第一季度温州鞋类出口占外贸出口总值的24%,出口值在各类出口产品中稳居第一。金额为20706.27万美元,同比增长5. 53%。
而温州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同时显示:一季度温州鞋业规模以上企业770家共完成生产总值91亿元,产量1.2亿双,同比增长11.5%,其中3月份产值为35亿元,产量4500万双,同比增长16%。
“以上数据显示,2008年温州鞋革行业第一季度的经济运行形势良好,出口和内贸均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且在温州出口总值中占到24%,稳居各类出口商品总值第一;出口皮面鞋、鞋革和纺织面鞋的增长都保持在13%以上,纺织面鞋的增长则接近20%的增幅。”谢榕芳说。
谢榕芳表示,无论在内销还是出口市场,温州鞋业靠的就是不断打出“创新牌”。
开源节流
不久之前,在浙江缝叶鸟鞋业有限公司看到,这家以内贸为主的鞋业公司生产车间在淡季里依旧保持了良好的生产局面。公司总经理刘小标表示,为了使业务淡季不淡,公司在淡季引进外贸业务,之后的几个月将完成欧美客商下的定单。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的不断攀升,原来就利润不丰的温州鞋企在发展上遇到了挑战。“面对困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积极应对。”刘小标说。
为了降低制鞋成本,刘小标采取减少供应链节约成本的做法。原先,缝叶鸟鞋业公司在采购鞋材时存在不稳定性,主要是选择供应商比较杂,供应商提供的鞋材在质量上很难与公司要求达到同步,而且价格也随着市场变化会产生大的波动。
针对这些问题,刘小标进行了改革,公司在2006年开始就不再向市场上的鞋材商进货,而是自行去采购原材料,然后交给做鞋材的企业按标准进行加工。此举推出后,刘小标说,公司鞋材不仅质量得到保证,而且鞋材的制作成本比同行普遍都低,这样一来,公司不但利润有了保证,质量的稳定也让产品在市场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作为内贸企业,每年6、7、8三个月,缝叶鸟鞋业公司和其它做内贸的鞋企一样都会进入淡季。
在淡季里,制鞋企业普遍采取计件工资的方式,业务量的锐减直接影响工人的收入,所以淡季里技工的流失成为经营者头疼的事情。
几年前公司在一轮淡季里曾流失了将近一半的员工,当时的情景给刘小标带来很大的震动,“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生产稳定优质的产品。”
为了不会重蹈覆辙,2007年公司成立了外贸部,开始在国内市场的淡季里为国外客商加工贴牌产品。不过公司依然会以内贸为主,做外贸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外贸的加工利润很薄,公司在淡季把这些利润让给员工去赚,这样淡季里员工都能拿到较高的报酬,人员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刘小标说。
外贸转向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对待外贸的态度都像刘小标一样。温州有很多做外贸加工的鞋企,靠的是国内的外贸公司提供订单为国外鞋企做贴牌产品。不过这导致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外贸鞋企每年产品产量虽然可观,但是利润微薄却令人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