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奥运账”
陈忠伟不赞同他的说法。他辩称,重复播放对中国的品牌认知至关重要。他承认他们公司的广告在报纸和博客上都恶评如潮,但他坚称,这有助于将他的公司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他表示:“在这则广告之前,很少有人知道恒源祥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但之后,大多数人都记得这层关联。我们觉得学习西方的广告方法很好,但我们不认为简单地照抄照搬会对我们有帮助。”
广告公司李奥贝纳(Leo Burnett)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表示,奥运相关广告中,有一些比其它要好。“你现在看见的奥运广告是中国广告的大体反映:少数很棒,许多很平庸,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广告确实很差。”他表示,不会仅仅因为一家公司有钱买赞助权,就意味着他们拥有充分利用这种赞助权的市场营销经验。
伍德表示,李宁的奥运飞天带来了“钱买不到的”商标认可。李奥贝纳公司是李宁公司的顾问。李宁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志勇表示,李宁在奥运会上只代表他自己,“李宁和公司管理层已经决定不利用开幕式进行宣传。”消费者将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周东生表示:“我认为全球性公司在这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像可口可乐,像Visa。它们不仅仅说自己是赞助商。它们在自己的品牌与顾客需求之间制造了一种情感连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我想它们还得学习学习。”驻上海的零售咨询公司通亚公司(Access Asia)的保罗•弗伦奇(Paul French)表示:“问题在于,没有人真正成功超越与奥运会相关的标准化套路……做着极为相似事情的每个人都拥有这种标准化思维。”
同一个行业里面拥有多家赞助商,通常对此也帮助不大。本届奥运会有三家啤酒赞助商,两家石化赞助商,两家电讯赞助商。总计有60多家公司是奥运会官方赞助商或者合作伙伴,还有更多公司在没有支付赞助费的情况下在利用奥林匹克精神。
从中国运动服装品牌安踏(Anta)到中国国航(Air China),再到中国邮政(China Post),中国企业都在竞争,试图利用这个世界第二大广告市场充斥的爱国主义必胜精神。一个接一个广告都广泛展示了同一个主题:中国运动员从大批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荣誉。大多数触及的是同一个重点,这就使得消费者很难去区分产品。
非赞助商被称为“隐性营销”的行为同样很普遍,弗伦奇表示:“作为一个品牌,奥运会与中国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致于跟奥运会挂钩非常容易。你不必有五环,或者你可以有几个环。对于谁是真正的赞助商,而谁不是,存在着很大的混淆——不是官方,而是在消费者的脑子中。”据中国市场营销咨询公司胜三(R3)上月做的一次消费者调查,与奥运会密切相关的10家顶级公司中,有两家根本不是赞助商。
政治风险也影响了计算机公司联想(Lenovo)对自己奥运赞助商身份的宣传——在12个奥运会全球赞助商中,它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与可口可乐、麦当劳(McDonald's)、强生(Johnson & Johnson)并列。联想设计的奥运火炬在伦敦和巴黎遭到了抗议,那里的示威者把它视为中国对西藏实施镇压的象征。
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奥运努力都集中于国内市场——它们会乐于获得更多的全球认可,但最重要的市场还是在国内。多克托罗夫表示:“中国商业思维及战略的优点之一,是他们对什么可行和什么不可行的看法非常务实,并且我认为他们都明白,要想在全球扩张品牌,仅仅是奥运会的推动还远远不够。”
那么本届奥运会将会是中国品牌的分水岭吗?在全球认知度方面,它们可能收获不多——联想可能除外。相比于海外扩张的野心,大多数奥运会赞助商仍然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
多数市场营销的专家都同意,甚至在国内,中国企业在建设自己的品牌方面还有许多困难的工作要做。多克托罗夫表示:“品牌不只是愿望的问题,还是具体的公司结构问题……相对于销售驱动型组织,现在仍然很难见到一个真正的市场营销驱动型组织。”许多中国企业看重的是短期利润——而不愿意进行较长期投资,去建设自己的品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周东生表明了一个更加基本的观点:总之,品牌不仅仅是市场营销。“最终,它其实是非常基本的工作,你是否拥有一个品牌的基本特征:值得信赖的质量、好的服务等等。奥运会只是给了一个你可以发挥杠杆作用的平台,去向更大范围的受众推广你的品牌。不过,最后,其实还是那些细节,日常的工作,你的工人是否关注细节,诸如此类——而不是多少亿人在观看电视上的体育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