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上市纺企开拓新天地
生意社8月26日讯 纺织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电价涨了,油价涨了,劳动力价格涨了……面对诸多的成本压力,今年以来,国内大多数小型纺织企业已濒临倒闭,尚未倒闭的纺企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日前,来自江苏盛泽一家纺织企业的老板赵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行业的现状深感忧虑。
虽然,整个纺织行业笼罩在高成本的寒冬之中,但是,记者从近期上市纺织企业所披露的公告和半年报中发现:我省一些上市纺织企业正积极开拓另外一片新天地。
南京化纤:卖地为契机,转战房地产
“南京化纤公司要搬迁,卖地了!真希望这个好消息能让南京化纤像上周四那样再来一个涨停板!”股民张女士对自己手中的200多股南京化纤充满了希望。确实如此,南京化纤上周四的表现令人刮目,一度涨停,最后收于4.62元,涨幅8.96%。张女士告诉记者:“这支股还能涨,一旦土地拍卖成功,每股收益将比现价高得多。”
正如张女士所言,南京化纤这支股票能在个股普跌的情况下鹤立鸡群,缘于该公司在本月21日发布的重要事项公告。该公告称,根据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发布的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公告,公司原厂址所属的栖霞区燕子矶地块定于2008年9月23日下午2∶30正式挂牌出让。该地块可转让建设用地出让面积为325528.7平方米,挂牌出让起始价达13亿元。
挂牌价高达13亿元,那么这块土地原先的账面价值是多少呢?记者翻开南京化纤2007年的年报,在年报中,这块土地账面价值仅为17199.8万元。
记者了解到,即使按照挂牌底价13亿元成交,南京化纤也能获得10.79亿元的收入,而扣除2007年底的土地账面价值之后,南京化纤将净赚9亿多元。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如无意外,该块土地的最终成交价格将会超过挂牌价,这也将大幅度提高南京化纤的收益。从近期来看,该公司拥有众多土地储备,随着老厂区的年内搬迁,地产价值暴增,倘若该公司以此为契机进军房地产行业将会给其带来巨额营业收益。在搬迁完成后,该公司的资产将获优化整合,其竞争力也将有所上升。
此外,南京证券研究员陈皙分析说,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导致主营粘胶纤维的南京化纤直接受益,在土地即将高价拍卖的题材刺激下,南京化纤有望成为受市场资金追捧的首选品种。
江苏阳光:生产多晶硅,涉足新能源
南京化纤通过卖地从而进军房地产市场可谓是缓解成本压力的捷径之一。与南京化纤相比较,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支高档薄型面料生产企业———江苏阳光也积极从传统的纺织业生产转向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据该公司在7月底发布的公告称,该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自2009年1月-12月全年供应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原生多晶硅1000-1200吨,总金额约为27亿元人民币。
有关资料显示,江苏阳光投资的硅业项目总投资为40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4500吨多晶硅,分二期投资建设,建设周期为4年。一期生产线达产后,2009年将启动二期3000吨生产线建设。江苏阳光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其前景值得期待。
“多晶硅项目投入虽然高,但是回报也相当可观。”中银国际执业证券分析师张文捷认为,国内多晶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今年国内多晶硅的需求已达到万吨以上,但目前国内实际产量只有4000吨左右。按现行市场价格,每千吨多晶硅的价格约为14—15亿元人民币,鉴于多晶硅的市场价格节节攀升,江苏阳光将2009年实现供货的千吨多晶硅价格定为27亿元人民币。据他分析,江苏阳光拥有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65%的股权,一旦投产成功,江苏阳光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同时,该公司2009年的业绩也将因此而大增,据张文捷预计,整个项目投产成功将给江苏阳光带来10多亿元的投资收益。
华芳纺织:节能降耗,缓解成本压力
主营业务为生产与销售棉纱、装饰布和针织染整的华芳纺织在本月19日公布了其半年业绩。半年报显示,受原材料涨价及贷款利率上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成本及费用呈明显上升趋势,直接挤压企业获利空间,导致公司业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总体上来说,公司经营情况比较稳定,实现营业收入8298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4%,实现利润总额1215万元,实现净利润98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
在纺织行业普遍处于弱势的情况之下,华芳集团能保持这样的业绩实属不易。该集团党委办公室的负责人施先生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告诉记者说,节能降耗已成为集团增加效益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上半年,全集团合计降低各类费用总额就达8527万元,尤其在节电方面,集团启用国内先进的节电装置,在节电装置启用之后,节电量高达20%以上。
此外,记者了解到,通过技术改造来降低能耗也是华芳集团应对高成本压力的良策之一。早在去年,集团就投入近2亿元资金,加快了对传统纺织设备的技术改造,引进了100台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仅此一项就减少用工上千名,既有效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压力,又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也使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