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调控政策 将向困难企业倾斜
生意社8月26日讯 北京奥运会一结束,许多人的目光就开始转移到中国政府接下来的经济调控。学者认为,相关政策不会“一刀切”,而将向处于困境的企业倾斜,也就是对靠自身条件难以摆脱困境的企业,作出适度通融。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崔大沪指出,最近中国提高部分产业的出口退税,就是个实例。
本月起,国家税务局与财政部将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同时把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不过,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紫杉醇及其制品、部分涂料产品、部分电池产品和碳素阳极等的出口退税则被取消。
当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去年其实才刚从原来的13%降到11%。对此,崔大沪解释,多年来,包括纺织业的许多企业,都以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同质”的产品,并以低价出口相互竞争,这不但有损中国的形象,也遭受了外国的反倾销。因此,中国政府去年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对象,出台了调低出口退税率的政策。
崔大沪说:“去年出台的出口退税政策,不是要把它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压死,而是要促使它们的产业升级,企业规模过小的要合并,撑不下去的要优胜劣汰。但是,国内企业转型确确实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偏偏在这“痛苦的转型期”中,企业面对了原材料价格与劳动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等问题,令这些没办法把汇率风险转嫁出去的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崔大沪说:“中国长期来说宏观调控是对的,但是,短期还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应)通过政策调整促使企业向产业整合、提高技术,给它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先让它们活下来,然后再升级提高。”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中国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有近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它们大都是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而且倒闭风潮似乎还有蔓延之势。
这相信也正是上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南下广东、上海和江苏调研,副总理李克强前往温州和杭州等地考察,以及重要部委领导人频频跑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原因。
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困境不相同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许多企业都属外向型,面临的困境却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后者的问题比前者来得严重。
崔大沪说,在中国经济开放的初期,南方毗邻珠江地区的主要经济投资都有“血缘关系”,属港台澳的资金,投资额比较小、企业多但规模小、技术水平也比较低。反观长三角两省一市,上海原侧重轿车和化工等先进制造业,令江苏和浙江两省接纳了其棉纺产业。江苏以引进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外资为主,而浙江的发展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推动。
他接着说,长三角起初与珠三角一样,都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是它的规模比较大,相对可以把成本做得低一些,这样给工人的工资可以高一些。加上产业纳入全球制造体系内,生产瓶颈也就相对小一些。”
上海社会科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华林也认为,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产业结构层次比较高、抗风险能力也比较高。如果遇上资金周转问题,“融入国际采购中”的长三角企业,其上游合作伙伴也会比较愿意帮忙,银行相信也更愿意贷款给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
目前,长三角占中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2%,珠三角占10%。本月初,中国国务院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定位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体系,一些人因此认为中国政府对长三角的经济转型信心较珠三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