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服饰品牌当慎打“冠军”牌
生意社8月27日讯 运动品牌当慎打“冠军”牌这次奥运会,湖北健儿拿了好几个冠军,于是湖北纺织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副巡视员王洪章发表了《湖北培育运动服装品牌正当时》一文,他建议:武汉、黄石、仙桃等城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雄厚,要借奥运冠军的东风,培育“杨威牌”系列运动服装品牌。并且发出了豪言壮语:要与“李宁牌”并驾齐驱,要同NIKE、Adidas争奇斗艳。
窃以为,借奥运冠军之名做运动品牌,这个市场前景还真难说。
我记得,和杨威同为“全能王”的李小双此前也曾在北京做过“李小双”牌运动服饰,他的前车之鉴不是没有:当年挟冠军之勇开创的企业并不理想,在家乡仙桃以及外地开的分店屡屡遭遇滑铁卢而关门大吉。不仅仅李小双的企业不理想,邓亚萍、郝海东们也相继下海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结果无一能够达到李宁的高度,其中有的公司甚至只是昙花一现。
也有人肯定不服气,你别灭泼冷水灭自己威风,湖北产业优势明显,凭什么不能打冠军牌超越李宁呢?不用我说,“李宁”是国产体育品牌当之无愧的一哥,人家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起,起步很早,那时候,体育用品行业尚未成形,国内市场一直求大于供。“体操王子”本人就开创了中国体操的一个时代,所以“李宁牌”也成功地打上了民族品牌的瑰丽标签,凝聚了民族情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地创造了一个商业神话,从北京开幕式找他点火可见一斑。现在,“李宁”不仅仅穿在中国人身上,它还赞助了好几个国家的专项运动(如西班牙篮球队)。
把“冠军效应”这种无形资产顺利地转化为商业价值,是需要营销策略的,并且,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认可,“冠军”并不代表畅销。何况,今天的市场已经不同10多年前,运动服装行业,品牌多如牛毛,外国的阿迪、耐克、彪马早已成功地抢占滩头,国内则不仅有安踏、特步、鸿星尔克等专业厂商,还有很多休闲品牌如美邦等一样在“分蛋糕”。
冠军名号的企业,叫什么并非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产品的定位是不是准确,市场策略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雄厚的资金背景,是不是有一个如同“姚之队”一样懂营销、懂管理的专业智囊团。如果一厢情愿地“霸王硬上弓”,打错了牌的话,冠军品牌就有可能因为商业风险太大而夭折。
当然,借奥运的东风,加速体育产业化,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只是希望湖北的几个“冠军城”和品牌专家们能够脚踏实地认真策划,做足特色和品味。用冠军效应,打“杨威”品牌,一定要谨慎,要做就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