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 “严寒”中期待“春天”
生意社8月27日讯 今年以来,河北省纺织行业整体形势更加恶化,增长速度减缓,主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增加,停产、半停产企业不断增多。省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耿蜀平告诉记者:“纺织行业正在遭遇‘寒冬’!”
据省纺织行业协会对全省1035家纺织入统企业统计,今年1-5月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同比增长16.36%;利润总额13.67亿元,同比增长14.24%,增长幅度较上年同期下降四成;亏损面为15.27%,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65.75%;从业人数29.64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7.1%。
“纺织行业生产经营遇到的极大困难,是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大幅升值、劳动用工成本增大、生产成本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耿蜀平分析。
河北省纺织行业自2007年以来,已关停企业61家(其中关闭10家,停工51家)。记者了解到,邯郸发达集团、邢台方圆集团、衡水远大集团、秦皇岛奥莱特腈纶公司等一些老国有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和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在设备升级改造、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企业创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设备老化导致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今年以来生产经营越发艰难。纺织行业亏损大户秦皇岛奥莱特腈纶公司已于今年5月停产。
人民币快速升值,利润缩水,加深行业困境
在众多不利因素中,最让纺织企业头疼的是人民币快速升值。今年以来,人民币快速升值势头猛增,从年初的7.3046:1到6月30日的6.8591:1,半年之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新高纪录先后50次被改写,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近6.5%,人民币升值加速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利润会直接遭受汇兑损失。根据相关部门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使行业利润率降低0.25个百分点。对纺织出口企业来说,汇兑损失已经成为压缩利润的“第一大杀手”。耿蜀平告诉记者,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一些以做二手订单为生的小型企业和加工户纷纷关门,大企业也大都利润减少,很多企业转供国内市场。
据资料显示,今年1-5月,全省入统纺织企业实现出口 交货值32亿元,同比减少3.45%。
产品结构型过剩,价格难与成本同步提升
今年以来纺织品服装内销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社会平均水平,加重了国内纺织品的结构型过剩问题。“今年以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然而纺织服装类产品却成为少有的价格指数为负数的产品。”耿蜀平说,80支纯棉纱市场价格已由年初5万元/吨降到目前不到4万元/吨,120支纱由2006年的7.4万元/吨降至最近5.4万元/吨,坯布、印染布平均单价下降幅度从5%到15%不等。
纺织品价格连续大幅下挫,使企业利润极度缩水。以高支高密产品领先河北省纺织业的邯郸圣绵纺织公司,如今每台细纱机每天仅有0.4元毛利。今年1-5月,全省入统纺织企业应交增值税5.09亿元,增长幅度仅为3.45%,而去年同期增幅为13.43%。
成本上升,用工短缺,令纺织企业“胆战心惊”
邯郸一家民营纺织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先是棉花价格比去年上涨近1500元;其次进口棉花滑准税提高到目前的6%-40%,这意味着公司每进口一吨棉花,要比原来多支付600多元;另外,公司有1000多名职工,平均每人每年比原来提高了3000多元工资支出。
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升,使得企业成本不断增大。库存增加,资金周转困难。为了保证资金链不断,很多企业低价销售,亏损经营维持生产,避免工人停工流失。
企业利润率的持续走低使得用工短缺现象加剧,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人员流动量大,一线操作工人普遍缺乏,严重影响产量、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加快“转身”,寻求突围出路
“我省纺织行业的困境短时间内难以有明显改善,企业生死洗牌在所难免。”耿蜀平认为,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如果要在目前的恶劣环境中生存,转型已是刻不容缓,只有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才是突破困境的唯一出路。
目前,河北省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淘汰有梭织机等落后设备,减少用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常山纺织整体搬迁改造、优化升级项目从去年12月开始分四期实施,总投资58亿元。预计项目总体完成后,将形成纱锭80万枚、无梭织机4100台、针织圆机200台的生产规模,装备水平达到国内目前先进水平,“三无一精”的比重达到100%。
保定依棉集团与中纺集团公司合作,计划投资10.73亿元建设“中纺依棉精品纺织服装”项目,最终形成年产新型纤维纱2.6万吨、布6670万米及服装20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
为求生存,许多纺织企业已介入或准备介入房地产开发、贸易、金融等其它产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纺织企业产生的利润中,主业外各种辅业所占比重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