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制造企业转移到内陆后产业链配套成难题
从招单个企业到招整个产业,咸宁市希望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产业配套问题
沿海地区出现的产业转移,无论对加工制造企业,还是承接转移的内陆地区,应该是一个创造双赢的机会,然而,不少企业落户内地之后,发现产业链一下难以配套,而内陆地区也遇到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鱼目混珠的难题,看来,仅靠拼优惠、比数量的传统招商模式,并不能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良机,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留住那些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1999年爱仕达刚落户安陆时,很多原材料都不得不从外地运过来,无形中增加了不少物流的成本,为了解决产业配套的问题,爱仕达和当地政府决定联手从浙江引进配套企业。
湖北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蔡贵明:“1999年过来以后,我们也把我们原材料的供应商引进过来啦,我们自己也做了上游的配套。”
和爱仕达一样,奕东电子目前也开始着手从广东引进相关的配套企业。
奕东电子(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继军:“我们有一个供应商他已经到这边签约了,他们很快把他们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放到湖北。”
除了企业自己解决产业配套的问题,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方政府来说,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湖北省咸宁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亚华:“我们也产生了另外的一个工作上的一个指导的原则,就是由以前的单独地,单个地吸引一些企业,单个企业到吸引一个产业,你比如说我们吸引食品饮料产业,比如说我们引进红牛,金麦郎,王老吉,包括黄鹤楼酒业公司,这些企业过来,和它配套的比如说制罐,物流等等同时进来,我们变吸引一个企业承接一个企业的转移到吸引一个产业。”
从以前的招单个企业到后来的招整个产业,咸宁市希望通过这个办法来解决产业配套的问题,事实上除了咸宁,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意识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产业配套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湖北省市委常委安陆市副市长陈国生:“应该说我们这个产业转移还要搞产业对接,还要考虑产业对接,考虑我们这里的产业基础,你像我们安陆的产业基础,主要是四个大一点的产业,一个是就是纺织,再一个是食品医药,第三个就是粮食机械,第四个就是铝制品,我们基本上尽可能地招商引资尽可能地按照我们这个产业的基础,和相近的这一些企业,跟他们接触这样成功率就比较高。”
在解决产业转移配套难的问题的同时,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咸宁市政府也统一了指导思想,那就是:坚决拒绝,不拿环境换效益,李亚华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他们共拒绝了十几家污染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元。
李亚华:“我们承接产业转移的话,首先要有我们自己的理想,有我们自己的目标和我们自己的原则,这个是放在首位的,我们不能捡到篮子里面都是菜,我们曾经说我们要栽好梧桐树,是引来凤凰来不是引来乌鸦来,那么这个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首位的事情,也就是说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这个地方发展,指导我们招商引资,指导我们的承接产业转移。”
从中国的沿海向内陆的产业转移,极大地拉动了内陆省份经济的发展,根据湖北省商务厅的统计,去年全省通过赴沿海开展对接招商工作,共签约项目630个,合同额高达936.8亿元。
搜索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
如果说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可以看作是优化国内产业布局,重新配置地方资源的一个积极举动。那么,从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国际化的产业转移同样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甚至可以这样说,国内的产业转移其实就是世界产业转移的延伸,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搜索一下,看看国际产业转移的这波大潮是如何形成并席卷中国的。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化的产业转移就已经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中展开了。上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以美国、欧州、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有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面对竞争,一些技术相对落后、成本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核心业务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与此同时,东南亚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开始与世界接轨,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的人力成本令人垂涎。就这样,国际产业转移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发,开始向全球蔓延。在亚洲,则最先由日本波及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紧接着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出的服装、电子、食品等加工制造类产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迅速登陆珠三角。就此,在世纪之交,第一波国际产业转移和承接完成。
但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新一轮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转移又在向我们迎面扑来。我国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就是在这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驱力下展开的。
半小时观察:筑巢要引真凤凰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这一轮转移给内陆省份带来的变化,以前是求爷爷告奶奶地到沿海地区招商引资,现在却完全倒了个儿,沿海企业纷纷地往内陆搬迁。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内陆省份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沿海企业的搬迁潮也会越演越烈。
这应该是一种双赢的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沿海企业转移到内陆,这一方面促进了内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沿海企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在沿海地区“招工难”的背景下,这些转移企业可以在用工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湖北、湖南等内陆省份接受沿海转移企业,既反映出市场自身的规律,也展现出了内陆省份的比较优势。这就是转移、迁建成本低、劳动力充裕以及各种优惠政策。
不过在沿海企业的搬迁潮中,我们也应该警惕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在沿海地区生存不下去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也浑水摸鱼地来到内地,虽然短期内会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来看却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如何在接纳沿海企业的时候甄别清楚好企业和坏企业,需要内陆地区的地方政府用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