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重庆市茧丝绸行业运行特点分析
(一)蚕桑生产。全市生产原种52500张(毛种),同比增加80.1%;生产一代杂交种99.4万张(毛种),同比下降8.7%。
春夏两季共发蚕种39.2万张,同比下降26.5%;预计生产蚕茧1.3万吨(26万担),同比下降23.4%;蚕茧收购综合均价14.2元/公斤,蚕农售茧收入1.84亿元。
(二)丝绸工业。1-6月生产丝类产品1778吨,同比下降21.2%,生产丝织品593万米,同比下降28.4%。丝类、丝织品两大产品质量与同期比有所提高。
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下降11.6%;实现销售值5.2亿元,同比下降16.1%;全行业54家加工企业(法人企业口径),停产11家,运行的43家企业中,盈利企业12家,亏损企业31家,亏损面72%;在岗职工人数9843人,同比减少1970人,减幅为16.7%。
(三)丝绸出口。1-6月累计出口2186万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丝类商品出口1231万美元,增长32.6%;坯绸出口955.89万美元,下降21.9%。出口市场13个国家和地区,同比减少5个,出口市场缩小。印度市场占出口总额的83%,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单一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
出口平均单价,白厂丝为2.348美元/公斤,同比下降0.8%;双宫丝为2.132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1.5%;绵条为2.08美元/公斤,同比下降6.3%;坯绸为2.316美元/米,同比下降3.5%。丝类商品呈量升价跌态势,坯绸呈量减价跌态势。
二、上半年茧丝绸运行新趋势
(一)蚕桑生产进一步在向最适宜地区转移。春夏两季,黔江、彭水、云阳、巫山、南川、万盛等最适宜区县发种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蚕茧和厂丝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春夏季蚕茧解舒达53.7%,同比提高近5个百分点。黔江、武隆、彭水、云阳、巫溪、巫山等区县蚕茧解舒均超过60%。全市白厂丝质量达3A81,同比提高0.21个等级。
(三)积极降低行情不利因素影响。一是市茧丝办先后两次召开重点区县重点龙头企业座谈会,分析行情,提出对策措施,同时印发了3个关于抓好当前蚕桑生产和蚕茧收购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区县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抓好蚕桑生产,保护好桑树资源和蚕农的利益;二是积极落实“东桑西移”、“十百千万”、“高效生态”项目资金,确保尽快到位。三是积极推广蚕桑综合利用、土地流转以及蚕桑保险,不断提高亩桑经济效益和解决蚕农栽桑养蚕的后顾之忧。四是逐步打破收购垄断,允许符合条件的桑蚕合作社办理资格准入,形成适度有序竞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