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大跃进 广东大埔遭挫折
蚕价低养户砍桑树
然而,5000亩的计划最终没有完成。大埔县农业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县种桑2263.5亩,涉及养户2100户,比2006年略有增加。
据枫朗镇农业办何主任介绍,2006年高峰时期,全镇种桑1500亩,现在则减少到1000多点,其中三个示范基地占了近900亩,个体农户只有100多亩。而在溪背坪村,高峰时有72户种了800多亩桑田,如今只剩下10多个养户和500多亩。
对于减少的原因,大埔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炽昌归结为蚕茧收购价的降低。2006年开始推广种桑养蚕时,蚕茧收购价是12.5元/斤,甚至一度出现过14元以上的情况,但现在还不到10元,“这肯定影响养户的积极性”。
60岁的溪背坪村民黄健国租种了两亩桑田,将自家的一间房子腾出来作蚕室,尽管养蚕不影响其他农业劳动,但夫妇俩对养蚕的收入并不满足。“今年我卖了三批茧,一批10块(一斤),一批9块5,一批9块,没什么赚头。至少得每斤10块吧。”黄妻并不清楚养蚕成本多少,纯收入多少,只是觉得每斤卖到10块才乐意坚持下去。
有些村民的期望值比黄健国夫妇要高,因此耐心更小。有位村民曾经种了20多亩桑树,后来觉得赚钱少,就全部砍掉了。
村支书黄大鹏则更多地提到了技术方面的原因:一开始,始兴分公司派来了5名技术员,要跑全县10多个镇,最远的来回要100多里,根本顾不过来。农户以前从来没有养过蚕,缺乏最基本的技术。
当地广为流传的一个笑话印证了黄大鹏的说法:蚕吃饱后,是会自动爬到蚕架上的;但有个养户不懂,便一只一只把蚕抓到架上,辛苦了一夜才抓完。
更要命的是,在刚刚试验的头两年,大埔连续遭遇水灾。去年,该县不少养蚕户遇到一个问题:看起来健康的蚕,爬上蚕架后却不吐丝,瞬即死亡。事后调查发现,由于雨期较长,桑叶水分大,一些养户没有晾干就直接喂蚕,加上蚕室湿气大,导致蚕体生病。
三河镇旧寨村的养蚕户罗应河,去年上半年几乎打了水漂,下半年情况有所好转,但也只收获了三批蚕茧,总共140来斤。“整年忙下来才卖了1000多块钱。”罗应河苦笑道。他的哥哥则砍掉了桑树,专心种蜜柚,闲时打些杂工。
枫朗镇党政办主任杨雄义更多地谈到了实际条件的限制:养蚕需要场地,并不是所有想养蚕的农户都有老房子或多余的房间。大埔是山区,每户分到的平地有限,而种桑要连成片,要找人协商租地,“很麻烦”。
盼建丝厂延伸产业
示范效应不佳,大埔县政府不再追求全面开花,而是以溪背坪村为中心稳步发展。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炽昌表示,以前对困难估计不足,没有完成计划,今后政府会根据农户的积极性相机推动。
枫朗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除枫兴公司继续履行对养户的承诺外,种桑农户每亩还可得到政府30-50元的补贴,以及免费化肥等。通过这些措施,引导更多农户种桑养蚕。
与政府的慎重相比,种桑养蚕的引路人黄大鹏显得信心十足。
最近,梅州中标5亿元的产业转移资金。黄大鹏立即与梅州市外经贸局和省丝绸集团联系,争取在梅州建一个拉丝厂,延伸大埔种桑养蚕的产业链。据了解,省丝绸集团已经来梅州考察过了,表示愿意投资,但条件是梅州要有足够的蚕茧供应给丝厂。黄大鹏估计要有2万亩左右(其中大埔8000亩,梅州其他6县市各2000亩)的桑田才行,他希望梅州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种桑。
“以前5000亩的计划都没有完成,现在这么大规模,能行吗?”笔者问。
“省公司的实力比始兴分公司强得多,会在桑苗、蚕种、技术和收购价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黄大鹏答。
“农户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响应吗?”笔者追问。
“大埔有大量的闲散劳动力,不种桑养蚕的话,也没有其他收入。所以,积极性肯定是有的,就看怎么调动了。”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