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广东工资不是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关键
生意社8月29日讯 广东最低工资标准等决定中国经济走势——英国《泰晤士报》8月25日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理由是按照价值计算,中国超过30%的出口产品出自在广东的工厂;倘若各家工厂不得不以两倍或三倍的工资吸引工人,这将破坏中国出口商品赖以保持竞争力的根源,即廉价劳动力;而且,广东7月份已经把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17.6%,达到1000元人民币,幅度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的两倍多,但随着工资的增长,工人们并未以过去的速度从农村涌人城市。
假如中国不能扭转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假如中国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注定不能增强,那么,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这两个前提假设不能成立,所以这个判断也不能成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需求不足是遏制经济持续增长的永久梦魇;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中长期目标来看,我们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拉动的局面,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来拉动经济,为此,我们需要推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至于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根据大量外流纺织服装订单正在回流的情况来看,我们无需对此过分担忧。
广东平均工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首先是损害了广东对劳动者的吸引力。上世纪80年代,在内地人眼里,广东工资水平令人羡慕,可现在广东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还那么令内地人羡慕吗?珠三角“民工荒”为全国之最的事实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答复。2007年末以来,媒体纷纷报道珠三角出现中小企业外迁、倒闭风潮,这块昔日的中小企业乐土似乎已经黯然失色,至少部分是“民工荒”所致。
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工资增长情况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制造业是广东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其工资相对水平和增幅却也非常落后。2006、2007年,在广东省19大行业中,制造业平均工资均居第16位,增幅分别为9.8%、11.2%,去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增幅比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12.4%)低1.2个百分点。最大的劳动群体平均工资增长乏力,对广东平均工资水平的提升、对广东在劳动者眼里的吸引力影响可想而知。
广东正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希望藉此实现产业升级,突破成本上升的困境。可是,越是先进的制造业,越需要具有较高技能的技师和工人,而技师和工人的技能越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能力和流动性也就越强,一个工资低增长的广东如何吸引他们?至于发展服务业,人们务必牢记,现代服务业只能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基础之上,制造业基础倘若因对劳动者吸引力衰减而削弱,现代服务业将难以发展。
由于是富甲天下的第一经济大省,其平均工资水平增幅落后,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扭转广东平均工资增幅落后的局面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政府和社会舆论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督促,特别是对外资、私营企业的督促。2007年,广东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6396元,增长16.1%;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328元,增长12.5%;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6215元,增长10.2%;非国有企业、特别是包括外资和私营企业的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绝对额和增幅均明显低于国有企业。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国有经济经过前些年的大规模重组而集中到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非国有企业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如国有企业。新《劳动合同法》在非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中掀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这充分显示了转折的难度,广东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