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 成都女鞋“黎明前洗牌”
2005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小幅上涨。制鞋业一般从接订单到交货需要三个月周期,依百兰公司对客户实行“三个月预计汇率报价”机制,最大程度减少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为了让外商接受这一机制,依百兰公司制定详细的成本核算制度,在小到使用多少钉子的详细成本核算表面前,外商不得不接受依百兰公司的提价。正是因为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依百兰公司在人民币大幅升值过程中没有受到其负面影响的冲击。
在这次制鞋行业的危机中,像依百兰公司这样从容应对市场变化的企业不是少数,这是成都制鞋行业能挺过来的重要基础。
成都优势:并不是便宜的劳动力
成都制鞋业逆市而上,引起沿海同行的关注。
珠三角经营成本快速上涨,但今年以来因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沃尔玛等大型采购商反而拼命压价,一些中小采购商订单明显减少。为降低生产成本,许多企业转移到内地。杨树荣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打算“突围”到成都。
8月22日,台湾彰帝制鞋公司董事长杨树荣走进成都中国女鞋之都。杨树荣的企业已有30多年的制鞋历史,拥有位于台湾地区、越南和广东东莞三座分厂,所生产的高档女鞋全部出口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地。“我看到竞争对手都开始往成都跑,我也想到成都看看。”杨树荣说,中国东鞋西移的趋势已成必然,越快实现产业转移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成都劳动力资源太丰富了!”杨树荣在接连考察了数家成都制鞋企业后被征服。据了解,成都制鞋业的强项是女靴,而沿海温州等地则以生产凉鞋或单皮鞋见长。“成都适合生产工艺复杂的鞋子,因为当地拥有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这也是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优势。”杨树荣说,尽管成都物流成本较沿海高,价格优势并不明显,但制鞋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占总产值的25%,劳动力资源是首要考虑。
“我们的优势不是便宜的劳动力,而是便宜的人力资源优势。”彭军说,人力资源并非劳动力资源,而是指该行业中的熟练工人。在全国450万人的制鞋行业从业者中,四川占30%。近年来,沿海企业的熟练工人大批回流,为成都制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彭军强调,成都鞋业能在此次“倒闭浪潮”中挺住,除了产业政策扶持外,还靠多年的人力资源“家底”。
此外,内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出台吸引企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沿海鞋企有了到内地发展的愿望。
成都愿景:世界鞋价看成都
就在沿海制鞋企业纷纷来成都寻找发展空间的时候,意大利30多家制鞋企业也将来成都,参加第三届中国女鞋之都采购节。在沿海制鞋业面临困境的背景下,成都制鞋业的前景让人看好。
“但我们并不是没有担忧。”彭军坦言,对于此次产业洗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只生产低档鞋的企业受冲击很大。”
“经济波动对制鞋业的一次大洗牌,是挑战,更是机遇。”彭军认为,在这一转型期内,成都鞋企正努力往好的方向转变,为此,经营中心也正想办法帮助中小企业升级换代。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去年,女鞋之都创造了300亿元的产值,而银行借贷只有5亿元。企业发展的大量资金通过社会借贷完成,风险高、成本高。运营中心日前已向成都市政府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提升成都鞋企的生产能力和品质。
“过了今年,我们就会在国际市场有定价权和话语权。”展望下一步,彭军很激动,他说,海外订单将会放量向内地转移,成都将成为鞋业洗牌中最大的获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