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80年代:纺织等外贸产品结构上演轻型化蜕变


http://www.texnet.com.cn  2008-09-08 16:41:45  来源:在线国际商报 收藏

  据海关统计,1980年我国初级产品占出口比重的50.3%,其中石油和煤炭占了23.8%;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只有49.7%,其中主要又是加工程度较低的纺织品(如棉布、纺纱等)和矿冶产品,约占总出口的1/4左右。

  这种贸易结构决定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因石油价格变化而急剧变化,中国的出口也随之出现较大起伏。虽然在对美欧市场的开拓方面有所加强,我国出口在数量上扩大了,但反映在总体增长率上却不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1983年的出口产品结构在这一时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1983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出口商品中,17大类(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重化工、轻化工、重型机械、轻型机械、建材、重型林业产品、轻型林业产品、食品、纺织、缝纫和皮革制品、织品和文教用品、其他、农业产品)中有14类是亏损的,赢利的仅有石油(盈利率56.9%)、煤炭(盈利率10.4%)和建筑材料(盈利率8.6%)三类。

  张燕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反映出由于当时国内价格体系的严重扭曲,上述亏损类商品在国内的计划价格体系中的价格被明显压低,无法真实地判断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资源性产品的大量出口。相反,那些可以形成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在出口时只能接受补贴来弥补亏损。

  由于缺乏刺激出口的因素,加之出口产品结构较为单一,1980年~1985年这5年成为中国出口的相对低增长时期。以数字为例,1985年中国的出口只比1980年增加了50.4%;同时,1985年的出口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50.4%,石油和煤炭比重超过1/4,纺织品继续保持5年前17%左右的水平。而最能反映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服装和鞋类,出口增长不多。

  这种状态在1985年后才逐渐发生了转变,而其内部动力则源于1984年底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推动出口的措施。

  劳动密集型产品轻装上阵

  为了鼓励出口,1984年底,中国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当年9月,国务院转批外经贸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政企职责分开,实行进出口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的外贸体制改革原则,在保留原有体制的条件下,把外贸经营管理权、外汇审批使用权,分散、下放到各地方和部门,并配合以商品出口退税、外汇留成等方法,调动了各方面的出口积极性。

  经过一两年的政策刺激后,以1985年为肇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明显转变,逐渐走上了一条发挥劳动力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轻型化蜕变之路,并由此带来了持续的出口增长。中国出口产品经历的第一次大的结构性转变恰恰发生在1986年,以纺织服装出口首次超过石油出口为重要标志。

  汕头市宜家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雄勇回忆说,那时的出口商品结构之所以出现调整,主要是因为80年代中期开始,外贸领域逐渐打破行政"条块",地方外贸公司自负盈亏,外贸领域进入了竞争年代。而这种竞争使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以产定销"的贸易形式,经营理念逐步从"卖方市场"朝着"买方市场"迁移。

  这一时期商品结构变化,清晰地折射在了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之上。一批适销对路的服装、玩具、鞋类等成为广交会上的主打产品;缝纫机、自行车、日用五金百货等开始取代传统的农副土特产品。

  陈雄勇同时指出,反过来,通过广交会这个对接国际市场的窗口,国内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又进一步促进了产品形式和种类的创新。但他也坦言,这一时期的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然较低,能叫得上的牌子的产品数量屈指可数。

  而引领中国产品转型升级的外来关键因素,则是外资企业的带动和影响。据张燕生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与香港和东南亚投资企业合作的轻加工制成品,如服装、纺织品、箱包、鞋类产品的出口。境外企业利用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相组合,形成了新的出口竞争优势。

  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度在1992年达到了峰值: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了20%以下,纺织品、服装、鞋这3项发展中国家出口初始阶段的典型劳动密集产品,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5.4%,比1990年的23.4%提高了整整12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实现了资源型向轻型化和劳动密集化的演变。当年,服装出口占总出口的19.9%,几乎相当于全部初级产品出口的总和;鞋类出口也达到了总出口的4.9%,接近当年石油和煤炭的出口总额。

  张燕生指出,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的比较优势,如其他比较成功的出口型经济一样,正逐步从资源性产品,走向劳动密集产品,再走向资本密集产品。同时,中国又与其他的小型出口经济不同,因为劳动力供应充足,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可以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一个比较综合的结构,既会发展档次高的产品,也不会令低档产品在短期内失去竞争力。

  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悄然领军的同时,另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机电产品出口在这一时期初显影响力。统计显示,1992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到了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至23.1%。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中国出口新的增长点浮出水面,并将引领中国外贸大步前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形势分析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要闻
进入要闻>>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