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服企“钱荒”探源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小企业面临着痛苦的抉择,要么面对资金链断裂,坐以待毙;要么不得不背负高价融资成本来维持经营。
然而,资金链危机还在扩散,没有止步于中小服装企业。继飞跃因银行意外抽贷、停贷及民间债权人起诉提出破产后,坊间近日正在盛传服装企业ITAT的三个负面消息:上市遇挫、紧急裁员、资金链紧张。ITAT曾因刷新传统商业模式创造品牌崛起神话,如今却因扩张过快陷入资金困局。
“不可否认,今年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但是,面对经济形势波动、政策调控敏感的行业,银行也只能亮红灯。”一位经济专家表示。
争议新政
一份针对国内53个城市、105家私营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近日显示,随着宏观调控下的信贷政策收紧,高达77%的中小企业表示在银行借贷上遇到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社会各界热议话题。
不久前,央行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并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随后出台政策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无疑,央行正在释放信贷政策调整的信号,这不禁使众多中小服装企业充满期待。不过,他们最关心的是传言中的信贷新政能否真正惠及其身。
目前已有地方媒体报道称,新增贷款额度正在大量向中小服装企业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流入。但据记者了解,部分服装企业负责人并不看好能从新政策中得到实惠。
江苏常熟某羽绒服生产企业的副总王江涛还在抱怨,他一周内跑了三家银行,每次都带齐公司的材料、房产证、企业购销合同、信用证等贷款手续,却空手而归。王江涛说,虽然信贷政策已经松绑,但仍无法从银行“抠”出钱来。
“政策调整对广大正处在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最终受惠的只能是少数企业。”采访中,经济专家对信贷政策的放宽表示出“谨慎的乐观”。他认为,就算信贷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但金融机构从工作成本和风险防范角度考虑,更愿意将钱贷给大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
“寻找合理的方式改变现状已经进入银行信贷经理的工作日程中,但银行在放贷时首先要控制风险,”央行信息处马先生称,须谨防止热钱流入热行业。他说,“为了获取更多信贷的支持,这几年,只要有能力的中小企业都到全国各地去圈地。还有服装企业老板说,二十多年服装生意,不如一块土地带来的收益。”
求生之门
“长期来看,仅靠增加贷款恐怕只能是权宜之计,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服装业内人士认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更多集中到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中小企业,这些问题显然单靠增加贷款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其他支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政策配合。
显然,中小企业面临的并不主要是金融困境,更是结构调整问题。
“我们并不缺钱,”女装品牌歌力思董事长夏国新曾于7月初告诉记者。夏国新表示,目前已走过10多年头的服装企业,基本上都有一定经济基础,不会因为行业形势动荡受影响,“当然,如果有大规模的扩张计划,还是需要资本扶持。”
欧尼迩品牌经营者王勇也称,自己的公司是品牌化经营,而不是制造业,如今欧尼迩在全国范围内已有500家店铺,运营状况可喜。记者获悉,王勇所创立的公司已有12年时间,目前拥有两个本土原创品牌和一个法国高级时装品牌,就在今年不少为海外代工的同行悄悄关门时,王勇的企业净利润水平保持着两位数以上,还搬进了新建的办公楼。
自去年底以来,服装业两极分化趋势愈加明显,利润正在向1/3大企业倾斜,这已成为行业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上述调研报告也显示,中小服装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关键在于收益不稳定,诚信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
“被动地等待银行信贷或政府补贴的理念上,或者盲目、急迫地接受各种政策带来的好处,对于当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并非最终出路。”经济专家指出。
对此,有媒体评论称,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正在经历“寒冬”,但近期以来国家政策频繁调整利好有限,企业能否安然度过寒冬,更大程度上需要“自救”。业内专家也认为,中小服装企业在经历了阵痛后,需从内因中求生存。不管是国家和政府扶持,还是投资商注资,都属于外因范畴,通过品牌和技术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才是获得企业长久生存发展最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