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耕作制度改革有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国棉花生产处于历史发展的较好水平,面积恢复性增长,单产和总产创历史新高。同时棉花生产也面临着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资源短缺和国外棉花大量进口等压力。加大推进轻简栽培技术力度,加快棉花节本增效技术推广,转变棉花生产方式,成为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
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是棉花栽培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有关专家认为,加快推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促进棉农增收,提高我国植棉水平,增强棉花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粮棉和谐发展和保证棉花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植棉大国,但不是植棉强国,主要是因为我国棉花生产为小规模的分散种植,现代化植棉水平不高。棉花无土育苗提高了棉花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为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严重。棉花生产管理复杂,用工多,特别是营养钵育苗移栽劳动强度大,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已适应不了棉花生产的需要,生产管理亟待简化。棉花无土育苗可以实现育苗规模化、专业化,有效降低育苗移栽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缓解目前棉花管理用工矛盾,有利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实践证明,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不仅每亩可节本增收150多元,而且可以节省1个多月的育苗时间,大幅降低移栽劳动强度,使以前繁重的营养钵移栽变得老幼皆宜,解放了棉区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增收的机会。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保证粮食供给始终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首创和大面积推广的麦棉、油棉等两熟或多熟套种模式,有效缓解了我国粮棉争地矛盾。但是,近年来随着小麦、油菜等前茬作物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棉田套种、套栽模式急需改革,迫切需要发展麦、油后移栽或麦、油后直播等技术。专家认为,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改革我国棉花耕作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