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的利润率看传统纺织业的“走出去”攻略
2008年,面对各种贸易壁垒和日益高涨的生产成本,国内传统纺织企业普遍在2%~3%的“利润生死线”上挣扎。然而,去年以来,越美集团的利润率却保持在惊人的30%以上,并用8年时间在尼日利亚打造起一个占地600多亩的“非洲第一纺织园区”。“园区建成以后,将成为国内纺织企业通往非洲的重要平台,释放的效能可辐射整个非洲。”商务部副部长陈健4月24日在越美集团调研时作了如此评价。
“走出去”:扼住市场的咽喉
8年前,“越美”在诸暨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纺织企业,每年100多万美元的出口额,在纺织出口形势尚好的当时,日子还算过得滋润。
2000年,正是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前夕,市场嗅觉灵敏的“越美”老总徐志明似乎看到了不可避免的全球化浪潮。
徐志明想到了在非洲设立境外贸易公司。2000年,“越美”在尼日利亚拉各斯设立贸易公司,当年自营出口额就达到600多万美元,利润率达到47%。4年以后,他趁热打铁,第一个生产型企业金美(尼日利亚)纺织品有限公司成立;至2006年底,越美集团创汇产值从600万美元跃升至6000万美元。到2007年,“越美”已在非洲设立6家境外销售公司及2家生产企业,销售额达18亿元,自营出口额8000万美元。
“越美”在国际化战略中尝到了甜头,更看到了纺织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国际化需求。从2006年开始,徐志明开始着力为想走出去的企业营造平台。2007年,经商务部批准,中国第一个境外园区——越美纺织工业园在尼日利亚卡拉巴自由贸易区投资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980万美元,可容纳15家纺织企业进驻。
“园区建成后,将形成纺织产业链上下完整配套,面向国内招商,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全套服务,充分利用全球资本打造跨国巨型企业集团,带动国内30多亿元的产品出口。”在“越美”进入之前,整个非洲没有一条完整的纺织生产线,6亿多人口,所有纺织用品全部依赖“进口”。更重要的是,当地有着无比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
正是依赖这种巨大的优势,越美集团的非洲投资,只用7年时间就实现贸易、设厂、建工业园区的“三级跳”。
商机无限:纺织业的“国际化战略”
近年来,传统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层面讲,国内经营成本上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挣扎在利润的“生命线”上。而从区域经济层面来说,作为纺织大市,绍兴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十分明显,亟待升级转型。
“纺织行业在国内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但在国外,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徐志明说,“越美模式”的意义或许已经超越企业本身的发展,更在于为传统纺织业提供一种广阔的国际化战略思维。
“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优化配置要素的问题,以便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市外经贸局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最近一次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实际上也为企业向外拓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市委、市政府要求企业创新发展,那么,转移本地区过剩的生产能力,通过要素在不同地域的优化组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也是一种创新发展。
可喜的是,纺织行业的国际化战略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和关注。诸暨另一家纺织企业达亨集团,目前已获批投资5000万美元,在非洲博瓦茨纳建造园区,成为绍兴第二家在境外建园区的企业。而就在前不久,诸暨市组织了一支由十多家纺织企业组成的考察团,前往南非、迪拜,向国际市场寻找逆境求生的新路径,破解外贸困局。
诸暨一位企业家说,过去纺织企业也在抢占国际市场,但往往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不能“制”人,即要被人“制”。这几年,反复听到的都是纺织业如何难做的抱怨声,资源、环境、要素、成本,再加上贸易壁垒,无一不像套着企业脖子的绳索。
据了解,作为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纺织大市,我市纺织行业“走出去”战略不仅实施较早,而且卓有成效。目前,全市正在运营的境外投资企业就有73家,今年1~7月份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就达到68家,总投资额2亿美元,同比增长320%,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绍兴的外向型经济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绍兴还有很多企业想走出去,‘越美’、‘达亨’等企业在境外大规模建造园区,必将为绍兴的纺织企业抱团式、产业链式‘走出去’提供一个安全、便利和持续发展的平台。同时,绍兴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已从‘量’的增长不断向‘质’的提高转变。会从单纯境外设立贸易窗口、开办生产企业向开发资源、设立工业园区等方向进行尝试和开拓。”市政府涉外处严处长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