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困样本"怕报道 从纺企的境况看解困软环境
生意社9月17日讯 中秋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临近下班,为一篇反映中小企业如何破困的深度报道,记者和采访对象进行着紧张的沟通。沟通一直延续到众人都已踏上归乡还家路的傍晚6点半,记者不得不尊重采访对象的意见,撤下了稿子。值班编委诧异,这稿子不错,为何要撤?而这问题却答来话长,个中况味令人唏嘘。
中小企业困局年年有,但今年最难。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纺织企业倒闭超过万余家,2/3面临调整。困境之下,如何从容应对、化解?记者发现了一家极其典型的纺织企业。深入采访后,记者发现,这家企业有着难得的应对经验——成功的产业升级消化了成本涨价,掌握定价权从而规避了汇率风险,应当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样本。记者由此写成2500字的通讯报道。
考虑到企业“破困”中遇到的各种难以摆平的“关系”,为了保护受访企业,此稿的发稿时间特地放在企业一笔重要资金到账之后,同时对企业和老总均采用了化名。
但是,企业负责人看过稿子之后,一再跟记者联系,即便是化名,也千万不要发表。他在长途电话中对记者说,省、市领导非常关心中小企业发展,这次他融资问题的解决就得到了领导们的直接关心,拯救了企业,为此他感激不尽。但是,尽管“高层”关心支持他,一些涉及管理与收费的“现管”基层部门却老大不高兴,认为他将问题捅到上面去了。为此他不得不上门赔礼道歉,关系仍然处于敏感之中……目前处于企业发展最难的谷底时期,稿子虽然不是批评稿,而是以一个企业为样本来分析面上问题并提出建议,但他与企业还是怕刊出后有关方面和部门看了会受刺激,给他“穿小鞋”,“这个时候,再穿小鞋,企业就挺不下去了。”
记者作最后的争取:化名发也不愿意吗?这位负责人一再谦恭地说,麻烦你,帮帮忙,还是不要发了,我实在是怕企业环境再恶化。
一个记者的一篇稿子,事小,一个企业的生存,事大——记者对对方处境表示充分理解,不得不撤下稿件。
撤稿之余,心情是沉重的。这篇稿件并不是批评稿,而是一篇深度分析稿,如果说有“靶子”的话,靶子是形成中小企业困境的综合因素,稿子没有将批评的矛头对准任何一个具体部门和单位,而采用化名,更是模糊了相关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是怕,怕什么呢?怕“现管”。
今年以来,为缓解中小企业困难,从国家到地方,层层级级都出台了很多对策,同时提出要加强服务。在企业“越冬”之际,政策、资金上的帮助固然重要,暖人心的服务也是不可忽视的解困动力与合力。然而,一些服务中小企业的政策和举措,存在着“上热下冷”的情况,在少数地方,甚至冷到了让企业害怕的地步。
江苏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企业兴,则社会兴,百姓喜。但是,少数部门的少数工作人员,并没有这种与企业休戚与共的全局意识、亲商亲民的服务意识,而是把自己置于管理者、审批者的位置,高高在上,以至于上级的政策和温暖,到了这里便开始梗阻,变冷。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那篇被撤通讯中,记者写道:各界当协同解难,给企业发展营造更宽裕的发展空间。这,依然应当是这篇“幕后故事”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