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面料 纺企突破困境走出重围
生意社9月18日讯 用牛奶、大豆制作布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这个神话正在浙江的一家企业成为现实——这种舒适、透气、手感好的双蛋白纤维面料目前全国只此一家,老板喜不自禁:定价权在自己手中,我愿意打多少利润是我的事。
在纺织服装行业一片愁云惨淡、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这家企业迎来了云开雾散、柳暗花明又一村——困境中看到希望,危机中看到转机,这是当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最迫切和现实的命题。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山东省高青县农民依托当地棉花资源优势,顺应“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市场需求,变“棉”为“衣”,使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传统民族特色的纯棉手工“老粗布”,成了馈赠亲朋好友的“特产”,不但使纺织服装企业重现生机,还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新的途径。
在江苏仪征,上个世纪从意大利引进国内第一条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后,这个利润虽小但市场广阔的产业迅猛发展,年产无纺织物3万吨,创产值近3亿元。目前,当地非织造布企业已经发展到40多家,初步形成了从原料供给到非织造布机械制造、从主导产品系列化到配套产品供应充足的产业链条。2007年全市非织造布产业共完成产值近8亿元。
浙江绍兴则把节能降耗作为增收的硬功夫。当地色织大户老板直言:染纱行业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能源成本,节能搞好了,成本就降下来了,节约能源就等于节约成本,浪费能源就是污染。企业将生产过程中的冷凝水、冷却水100%回收后再用于生产,并对生产工序中的中水进行深度处理,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用水175万吨,节省污水处理费161万元。坚持节能减排使企业近几年每年生产成本降低近50%,大大舒缓了经营压力。
福建的经验主要是做品牌。福建服装产业给自己的定位是不只做加工基地,而是要注重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这使得一批品牌的含金量比较高,竞争力比较强。所以,在市场竞争中,福建品牌不仅仅是依靠加工的优势,而是更多地依靠品牌优势、文化优势、渠道优势以及在时尚创造力方面的优势。福建省政府官员表示:当地企业今后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品牌,在品牌方面的竞争优势还要继续保持,同时,要继续在品牌文化建设、品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多下工夫,要“把质量做得更好一点,卖得更贵一点,让品牌更亮一点”。
利用信息技术,在渠道营销方面大胆创新,是当前不少企业的努力方向。森马、爱慕等业界知名企业在2007年均陆续提出了“以供应链为核心,建设企业快速反应体系”的运作目标,并不约而同地选择西班牙ZARA作为自身学习的标杆。新渠道、大规模定制以及快速反应体系,或者根植于信息化,或者依托于信息化,都是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结果。这些变革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而且必将成为一种行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