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学课堂推广丝绸扎染 孩子玩活消失艺术
第二步:用清水打湿丝巾,然后放到染料盆里浸染,浸染后再用清水冲洗;
如果需要浸染多种颜色,就要重复第二步;
第三步:稍微晾干,拆开皮筋、线和筷子,展开,就是你们的成果了。 ”
求知小学的美术课上,老师就像是在传授什么“内功秘笈”,孩子们也不是在纸上作画,而是拿着丝巾、筷子、线头在忙着扎扎捆捆,整个教室更像个手工作坊。
这是在做什么?丝绸扎染!
孩子们的手艺刚刚被下城区列入了下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堂美术课云集两大派系的高手
“抽象派”扎功了得, “具象派”绣功过硬
上这堂课的黄超老师说,掌握扎染的“口诀”并不难,但高深的“功夫”要靠悟!染几种颜色,染成什么样的图案,都由他们自己,究竟能把“功夫”练到几层,修行靠自身。
只见丝绸在孩子们手里折来折去,又捆又扎的,很快变成了一只只小动物:像老鼠,像小狗,像猪猪……还有的,感觉什么都不像,就是一团揉皱了的布。染色是在三个盆里,是红黄蓝“三原色”,放在电磁炉上加热。黄老师说,扎染对染料的温度有一定要求,温度控制得好,越容易着色。等学生完成浸染打开丝巾时,教室里可以办个“画展”了,没有一幅是相同的。
尽管记者已经看花了眼,但是黄老师说,这还只是“基本功”水平而已,还谈不上是“创作”,不过功夫练到家了,就能控制花纹的形状、走向、大小了,再继续,就可以在丝绸上尽情作“画”了。
黄老师的话让人半信半疑,扎扎捆捆的,比不上拿着笔那么自在,丝绸也不比纸,孩子们能“画”出什么名堂?当黄老师端出毕业班孩子的作品,只能惊叹一声“服了”。《荷塘夜色》、《在海上的泡泡》、《夜空奇星》、《帆船》、《鱼子》、《带着风车的房子》、《小矮人的家》、《丛林大象》、《小鸡快跑》、《鱼骨架》、《大猪和她的宝宝》……是不是光听名字,就像置身童话世界了?
黄老师介绍,丝绸扎染的功夫如今已经自然分化为两大派系:“抽象派”和“具象派”!“抽象派”的高手多为男生,以扎法取胜,小伙子们总能想象出稀奇古怪的扎法,染出来的图案颇有抽象画大师的风范;“具象派”的高手多为女生,姑娘们不在扎法上较劲,而是琢磨着怎么把纸上漂亮的图案搬到丝绸上去。用粉笔在丝绸上打底;然后用针代笔,一针一线缝出画的轮廓,最后把线抽紧了放到燃料盆里染,这样染出来的图画就有实体了。“具象派”是精细活,女孩子自然更胜一筹。
“其实染色环节很简单,染之前的功夫才显智慧。”黄老师掰着手指头细数孩子们的原创智慧:我教了他们用绳扎的方法、两棍夹的方法,他们就有本事想到把两种方法合起来运用,作品推陈出新;我教他们染三原色,有的孩子就在染的过程中发现了过渡色的存在,开始通过重复染色大胆运用色彩;我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造型,除了想出扎染动物角色、卡通角色,还有的孩子想得更深刻,拿出了作品《夏日荷花》,她说:“丝绸是我们杭州的文化象征,荷花是我们杭州的代表景色,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更有杭州的味道”。
首次从课堂里“出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创意不断的孩子推动了这堂课
“这堂课,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在湘西采风后突发奇想开发出来的。当时,只是希望开拓美术教学的思路,是创意不断的孩子,推动了这堂课越走越远。”周莉芳副校长告诉记者,当初,学校也觉得孩子们不过是玩个新鲜,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的,但是,孩子们用实践证明了那句话: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已开始探索丝绸扎染的实用价值,他们把扎染丝绸做成了扇面、相框、桌布、伞面、茶杯垫,甚至尝试了举办服装秀。中国丝绸博物馆专门为他们办了专场展出。2006年,在下城区地方课程展示会上,求知小学的丝绸文化与扎染艺术教学,已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子课题。
这门手艺近日被正式列入了杭州市下城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陈冬云告诉记者,从学校课堂里挖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是第一次,现在正申报杭州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陈冬云说,求知小学的丝绸扎染作品,让人看到了一种传统艺术的复兴之光,最可贵的是,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学,更是在创,在传承中创新,说的就是这种实践。登录非遗名录,能从政府层面进一步推动这一工艺的保护与开发。扎染因为纯手工操作,需要投入很多人力,所以目前没有企业投入这样的丝绸产品。但是,相对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机器印染,扎染更具艺术性,有开发利用的空间。
“说到遗产,总是让人们联想到博物馆的展柜,或是故纸堆,一些束之高阁的东西。但是,在孩子们的手中让人看到了活着的不断翻新的传统工艺,这是登录非遗名录最令人激动的地方,也是学校把这一校本课程进行到底的无穷动力。”周莉芳说,原来丝绸扎染只是在个别年级试点,现在是在全校推广了,因为学校几年的心血《丝绸扎染校本课程》一书将在10月正式出版,已经具备普及的条件。
据中国丝绸博物馆介绍,丝绸扎染作品在新疆曾有出土,但现在已经基本上找不到了,杭州也没有出现过。这群孩子把这门消失的艺术给玩活了,让人重新领略了这门手艺,也让人想远了,目前,这手绝活“活”在这群孩子手中,“活”在求知小学,是不是有一天,能“活”在杭州这个丝绸之都的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