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浪潮席卷传统制鞋业
生意社9月22日讯 中国制鞋业承接了世界鞋业的转移浪潮并发展了起来。从世界制鞋业区域转移来看,上个世纪60-70年代,世界鞋业制造基地从欧美发达国家转移到亚洲的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之后又逐步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印尼、越南、印度等。到上世纪90年代,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大陆的主要基地,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在全球制鞋业中,中国制鞋业可谓异军突起。短短的十多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我国目前有7200多个制鞋企业,已在广东、福建、浙江的温州、成都、重庆等地形成了五大鞋类生产集散地。仅广东东莞及其周边地区,就多达2000家鞋厂。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鞋业更呈现出强大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全球化距离的日益缩小,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强,在全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制鞋业开始了新的思考。
制鞋行业的困境
落后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导致很多鞋类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一、舒适性差,致使出口档次提不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如今中低档市场也已面临越南等新兴鞋类生产国的竞争,鞋类出口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一些出口企业不练内功,反而采取降价应对。一些新的出口企业为挤入国际市场,多以低价策略为先导,另外,“外商招标”压价成风也使得鞋价无法提高。最终使没有高科技含量、没有高附加值的中国鞋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摆脱不了低价路线。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今年上半年市场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鞋业出口85%仍是中低档品种,价格较低,一般在10-30美元之间,很多甚至低于10美元。从我国鞋类生产基地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厂商盲目扩大产量、许多民营小厂纷纷扩充生产线的现象都十分严重。我国鞋的产量仍以高出消费量3至5倍的比例猛增,供过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目前全国皮鞋积压已达3亿双。
制鞋企业的无奈
在今年原材料上涨,用人成本上升,美元贬值,鞋业出口受阻等情况下,中国鞋业原本被覆盖的问题变得醒目而突出。
中国鞋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企业数量过多,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存在着短期逐利行为。部分制鞋企业不注重科研、开发、设计,多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很少投入必要的资金研究、开发新产品,对于高科技的制鞋设备也是视而不见。据爱玛数控机器反映,8年前,爱玛数控机器在推销科技含量高的鞋楦制造设备时,遇到过很多企业在当时廉价的劳动力情况下,宁可增加用人成本,也不购买高科技制鞋设备的情况。
仔细分析发现,制鞋企业的无奈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油价高涨,80%鞋材成本与石油下游产品有关,引起鞋材成本上升;物价上涨,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导致汇率波动;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壁垒重重;制鞋行业的销售渠道重新洗牌;制鞋行业掀起技术革命。企业的内部环境是:用人成本大幅上升,员工流动率加大,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与此同时,跨地区、跨国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人才提出更新的管理素质要求。
按照目前的企业用人成本增加速度,可以设想一下,3-5年后,当普通员工的月收入达到3500-4500元人民币时,制鞋企业要生产什么样的鞋子才能支付如此高的工资,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足?
大量事实和现状表明,中国制鞋业不能靠廉价来生存了,科技研发是制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是制鞋企业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可喜的是,很多制鞋企业经历了风雨之后,认识到了这一点,勇走科技兴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