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黑心校服的真正制造者?
生意社9月22日讯 奶粉门事件一出,记者看着结石娃的照片,很是心惊,孩子这么小,难道也要让他们的肠胃炼成不锈钢的?进而又见报道,广东省质监局日前的质量抽查显示,有一成多的校服质量不合格,最恶劣的例子是校服含毒染料“联苯胺”。这些缺德企业轮流给我们上化学课,奶粉厂刚讲完“三聚氰胺”,校服又开始讲“联苯胺”,前者制造结石娃,后者“可引起恶心、呕吐,损害肝和肾脏”。我们的孩子怎么办?把皮肤进化成铜墙铁壁?
也许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我们现代人都要承受科学发展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灾难,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化学名词,但是,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听天由命。
迄今为止,含有联苯胺的校服似乎没有造成比毒奶粉更严重的后果,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追问,“毒校服”的危害性其实一点也不小。
首先,生产校服的企业一般多是小企业,和年销售几十亿上百亿元的乳制品企业没法比,今天公布它有问题,明天就可能在人间消失,受害者很难追讨自己的损失;如果20元一包的低价还能为三鹿找一点点使坏的“理由”,那么,根据我本人的经验,孩子的校服,都是家长花了比市场价格更高的代价,并通过教书育人的学校成规模批发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奶粉黑校服更黑。
“校服门”透露出来的问题,除了无良厂家的缺德,除了政府监管不力(尽管合格率从去年的52.2%提高到今年的88.8%),就是学校在其中扮演了令人怀疑的角色。
声讨无良厂家是最容易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在服装业竞争非常充分的中国,还存在质次(甚至有害)价高的校服?谁是黑心校服的真正制造者?
我们不排除有的校服是上级领导“热情推荐”的,学校不能不买;我们不排除学校的采购负责人个人操守有问题,吃了回扣。但是面临普遍的校服“批发价”高于商场零售价的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可以说得通,那就是学校集体吃回扣(当然有一个很正当的理由,名曰收管理费),通过采购校服这么一个再堂皇不过的理由充实自己的小金库。比个人品德不好贪污腐败更严重、对公众利益造成更大危害的,是权力部门和利益团体的集体性贪污腐败,这种腐败让受益更少受到良心谴责,更不惧怕监督审查,更加肆无忌惮。权力寻租、集体腐败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连教书育人的学校使起这一招来都如此熟练,在这种心照不宣利益均沾的情况下,什么“招标”呀、“公开”呀,“优胜劣汰”呀,全部都是哄火星人的鬼话。
再补充一点,这类集体腐败一般都会伴生更巧妙的个人腐败,不信一家一家调查一下这些不合格的校服厂,回扣要么是集体拿了个人再拿,要么是个人拿了集体再拿,拿来拿去,厂家不用有害的原辅料(一般价格低)就可能亏本。面对坐享其成大把搂钱的腐败者,毕竟还算辛辛苦苦干活挣钱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提升自己道德的愿望。
有点权就要捞好处,贪欲横流的地方,道德良心哪有存身之处?学校有让学生统一服装的权力,他们只不过照样学样地滥用了这点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