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中辟出新路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典案例
生意社9月23日讯 融资难是时下横在中小企业发展路上的一个“拦路虎”。去年以来,由于国内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陷入经营困境。9月份以来,记者在全省各地采访,采撷了一串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典案例。
财政杠杆“四两拨千斤”
今年7月,镇江新区一家年销售近千万的汽车配件公司,因货款难回笼,导致资金周转压力超过承受能力,公司负责人张女士便向附近的银行求助,可问遍所有银行,都是“第一句话就给打了回票”。镇江新区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出面担保,很快从一家银行获得80万元的贷款。
镇江新区这家担保公司,是一家由财政扶持、注册资本达到亿元的A级担保机构,目前已与5家银行签有担保合作协议,累计为184户中小企业提供了364笔、总额为9.07亿元的担保贷款。公司总经理蒋加宁向记者介绍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总体态势是“贷款难”,“贷款难”又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担保难”,而由政府财政部门资助成立的担保公司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全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从镇江起步,目前,该市专业担保机构已经发展到18家,总注册资本近9亿元;其中政府出资占31.5%,民资占59%,外资占9.5%,截至8月底担保余额为12亿元。
我省中小企业面广量大。2007年,省政府就提出了以财政杠杆撬动金融资金、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思路,当年8月出台了《微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还建立微小企业贷款风险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微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补偿,各市、县财政也按比例给予配套,去年新增小企业贷款达到108亿元,省级财政补贴资金达到3700万元。
南京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出资2000万元对担保业进行风险补偿和收益补偿。常州市年投入担保业的扶持资金达890万元。由苏州市政府出资成立的苏州国发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总额接近80亿元。南通市建立的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首期规模3000万元,其中财政注入引导资金600万元。
扬州市在今年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1亿元“经济发展引导和奖励资金”,重点支持工业“双创”、“三重”和“三新”产业发展。市财政对全市中小企业30个项目下拨了500万元专项资金,并发挥所属担保中心的桥梁作用,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争取银行贷款。高邮华美丙纶纺织有限公司是省高新技术企业,一度由于资金紧缺难以扩大投资,担保中心主动与之联系,帮助企业解决了500万元贷款。目前,市担保中心共为83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担保,至8月底担保余额达3.3亿元,最大的一笔担保资金达1540万元。
金融创新“输血”又减负
受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一直是被挡在银行外的“弱势群体”。今年5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曾在我省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有30%以上的中小企业反映融资难度加大,资金紧张。面对中小企业急需“输血”的呼声,今年以来,我省各类银行纷纷出手,金融服务空间明显改善。
在老区姜堰市白米镇,有家自筹资金创业的双力包装制品厂,办厂13年,今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一提到贷款,厂长朱玉林就滔滔不绝:“以前想贷款,首先要找担保,还要准备各种各样的财务报表,等着银行贷款审查,最后拿到贷款起码要2个月时间。”今年3月,听说姜堰农村合作银行推出“阳光信贷”工程,朱玉林立即去打听,工作人员告诉他,“阳光信贷”实行“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授信企业凭一张银行卡,可在授信期限和额度内循环使用贷款,每次支取只需到柜面办理,就像存款一样方便。让朱玉林想不到的是,姜堰农合行白米支行给工厂授信150万元,他从申请到银行放款只花了4天时间,第一笔用了80万,10天后又用了70万,20多天后回笼资金50万,立刻还上,这样一来,光利息就省了2万多元。
苏州中新创投集团运作模式一开始就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去年以来,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大力支持下,中新创投对达不到银行贷款门槛的初创企业特别是一些科技企业,给予了很好的融资支持:一是通过担保公司,取得银行的授信额度,将银行资金融通给那些刚入园区又难以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二是建立统贷平台,向中小企业融资。到目前,他们通过统贷平台,已经向区内的30多家中小企业融资余额3790万元,累计发放4950万元,解决了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
“建行-淡马锡”成为镇江中小企业融资一匹“黑马”。这种模式由中国建行与国际知名金融公司淡马锡/富登金控进行战略合作,全国首家试点分行就是建行镇江分行,今年新增贷款的额度高达15亿元。9月8日,丹阳市政府搭台,数百家中小企业老板、财务老总与“建行-淡马锡”模式的销售团队进行面对面对接洽谈,得到了总额超过8亿元的“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