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服饰30年
生意社9月23日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的思想逐渐开放,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很多以歌颂新时代、新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街上流行红裙子》、《红衣少女》等。这些作品逐渐为年轻人所喜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着装的变化,文革时期停滞的服装行业逐渐得以恢复,服装款式越来越开放,色彩越来越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发了一场社会性的争论,就是关于中国人的思想是否会受“全盘西化”的影响。刚开始主要是受港台的影响,很多年轻人穿喇叭裤,留长发,穿港衫,牛仔裤也在年轻人中间风靡一时。随后很多西方的时尚观念也开始影响我国的流行趋势,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影《霹雳舞》,在当时曾引起很多年轻人的效仿:头扎方巾或丝带,脚穿舞鞋,再加上一身运动衫,成为当时大街小巷年轻人的时尚打扮。当时“港衫”和牛仔裤的面料主要是化纤织物或涤棉织物,方领、贴袋、短袖。由于当时的娱乐活动较少,任何一场电影或电视剧都能在社会上引起流行。如《少林寺》、《霍元甲》等影视作品,在当时引起了一阵习武热,练功服、护腕、练功鞋成了畅销产品。当时服饰面料主要是涤棉,劳动布、灯芯绒等,此外人造棉、粗印花布、巴拿马面料也很流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服装行业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些服装研究所和被服厂,以及很多外贸服装公司纷纷自寻出路。很多服装知名品牌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过来的。款式新颖、面料花色变化快成为这一时期服装变化的重要特点。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在一些地区遍地开花,从小型的作坊向中型、大型的企业开始转型。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了“以服装为龙头,带动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口号,全国掀起了振兴纺织服装业的高潮。中国服装协会与设计师协会于1993年4月在北京首次召开了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皮尔·卡丹、费雷、瓦伦·帝诺等国际大师齐聚北京国贸中心共贺这一盛事。可以说,此次博览会对中国服装业的影响和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以后,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和运作开始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之路。同年举办的“兄弟杯”青年服装设计大赛,以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的“鼎盛时代”夺冠而圆满结束。
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不仅让国际服装品牌进入中国,而且让国内更多的从业人员开始接触国际市场。首届博览会无论是举办形式、媒体宣传、参加企业的组织、专业赛事的安排,还是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都促进了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重新定位。以“杉杉”服饰为代表的中国服饰品牌开始了中国时装品牌的世界宣言。
1993年~2002年的“兄弟杯”为中国服装业打造了众多优秀人才。一年又一年的金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努力奋斗。每一次时装周都是我国服装专业人士和品牌企业的盛会,很多服装设计师在这里崭露头角,彰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取向。国内许多知名设计师,如张肇达、刘洋、梁子、武学伟、陈闻、罗铮等等,他们由此走向成功,受到了国内外服装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