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来自“星辰”的俄罗斯航天服
生意社9月25日讯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身着“CK-1”舱内航天服一飞冲天,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65年3月18日,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金雕”舱外航天服的保护下,在飞船外空间活动约24分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9月24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向媒体透露,这次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两名中国航天员将分别穿着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实施首次出舱活动。
“CK-1”舱内航天服、“金雕”舱外行天服,以及“海鹰”舱外航天服在浩渺的苍穹中为远离地面的人类提供了安全的保护,也见证了人类征服太空的历程,但很少有人知道,跨越近半个世纪的这三套航天服竟然都出自一家企业———俄罗斯“星辰”科研生产股份公司。1952年10月2日,经前苏联部长会议决定,“星辰”科研生产联合体在莫斯科州南部的柳别列茨地区成立。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星辰”就与俄罗斯的太空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星辰”的产品包括:飞行训练设备;特种纺织品;航空航天器用电设备;飞行员、宇航员自救装备;航空航天器船舱设备及备件;航空航天器驾驶员座舱设备;航空航天器构造设备及部件;航空航天器发动机及其部件等。从加加林升空至今,从“东方号”宇宙飞船到国际空间站,“星辰”宇航服伴随着俄罗斯宇航员升入宇宙,迈出太空,“星辰”科研生产联合体功不可没。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星辰”科研生产联合体也在1994年由神秘的军方研究所转变成一家股份制公司,但始终保持着世界航天服制造业引领者的角色。
迄今为止,“星辰”科研生产各分公司已研制出10种型号的舱外活动航天服,其中被俄罗斯航天员广泛使用的型号就是“海鹰”系列航天服,即海鹰-D型航天服、海鹰-DM型航天服、海鹰-DMA型航天服和海鹰-M型航天服。海鹰-D型出舱活动航天服是“海鹰”系列的第一代,是在前苏联登月用海鹰航天服的基础上改进而成,1975年首次在礼炮6号空间站上使用。海鹰-D型航天服由硬的胸甲和软的织物构成,硬的胸甲由1毫米厚的铝合金制成,软的织物部分由10层织物构成。服装还附有一根25米长的“脐带”,进行供电和通信保障。整套海鹰-D型航天服,包括各种消耗品在内共70千克。由于热调节系统存在问题,海鹰-D型航天服只能保障航天员在舱外工作3.5至5.0小时。第一代海鹰-D型航天服比较笨重,在灵活性和保障时间上有很大局限性,但其基本设计思路都被后来的舱外活动航天服所继承。从1985年开始,第二代海鹰-DM型航天服开始出现在礼炮6号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上。1988年,海鹰-DMA型航天服开始作为主打舱外活动航天服进入和平号空间站,一直到1997年才被更新的海鹰-M型航天服所取代。海鹰-M型航天服1997年首次出现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是目前国际空间站正在使用的主流舱外活动航天服。
“海鹰”系列舱外航天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受到了各国航天部门的青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向媒体透露,2004年4月,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从俄罗斯“星辰”科研生产股份公司引进“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合作合同。9月25日,两名中国航天员将分别穿着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实施首次出舱活动。太空是人类共同的梦想,科技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如发言人所说,此次合作成功为中俄双方今后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偶然,“星辰”科研生产股份公司的不少产品都以鸟命名。除了“海鹰”,还有“金雕”航天服、“雄鹰”紧急救生服、“京燕”防失重系统,以及“企鹅”航天员载荷服等。“星辰”设计者们对鸟如此钟爱,或许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飞天的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