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女装产业现状
从该会中国分会2008年已经举办的专项时尚活动看,主要有:
1、组团参加2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国际品牌体育及运动时尚博览会。
2、组团参加2月27日-29日上海国际流行纱线展。
3、组团参加3月9日-13日中国(上海)国际眼镜业展览会(SIOF)。
4、组团参加3月28-2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interTEXTILE)并举办春夏流行时尚发布会。
5、组团参加3月28日-31日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
此外,意大利时尚协会(SMI)主席马里奥.波塞利近日与意中基金会主席罗米蒂签署了合作协议。主要目的是双方合作通过讲座、论坛和会议等多种形式推动意大利奢侈时尚品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推进意大利和中国时尚专家的不同层次交流。
(二)意大利奢侈品女装品牌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不断拓建新的销售网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奢侈品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能力不断攀高,各大奢侈品时尚品牌纷纷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据来自意大利外贸委员会的信息,阿玛尼、普拉达、D&G等意大利顶级品牌服饰专卖店和旗舰店在中国正在不断增长,并逐步由北京、上海向成都、哈尔滨等二线城市进发。
据意大利外贸委员会的信息,芬迪(FENDI)目前在中国销售店铺已达11家。其总裁米盖勒.布尔科(Michael Burke)指出,该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年增长速度为50-100%,中国已成为其在全球销售的第四大市场。芬迪还将在今后以每年开设一家新店铺的速度扩充销售网络;古琦(GUCCI)2006年在中国的销售增长超过了65%,除继北京和上海店铺外,还陆续在长春等其他主要城市开设店铺,目前在中国共有16家销售店铺,今后还将以每年5-6家的店铺速度增加其销售网络。其总裁预测,今后二十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其最大的亚洲市场国家;意大利知名女装品牌玛克斯.玛拉(MAXMARA)目前在中国有40个分销店,其中8家为代理店,销售店铺已延伸至东北的哈尔滨及西北的乌鲁木齐。每年该品牌在中国销售的服装约30万件,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15%。预计5年后将超过其在欧盟外的最大市场日本。在今后5年内,该企业还将在中国开设约60家新的销售店铺;意大利著名休闲女装品牌Sixty集团在3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杭州开设了销售网点,店铺超过50家,预计到2008年底,将再开设80家新的销售店铺;意大利知名时尚集团AEFFE旗下著名时装品牌莫斯奇诺(Moschino)近日在北京东方广场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三家销售店铺,销售该品牌全系列的产品。据称该品牌将在2008年上半年在中国再开设5家新店,预计今年年底其在中国店铺总数将达到11家;Trussardi除在北京开设的5家店铺外,今年4月在北京又开设一家新店铺,使其销售店铺总数达到6家;以羊绒面料时装闻名于世的Loro Piana也于2008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南京西路开设首家销售店铺。
除此之外,一些意大利中档品牌女装品牌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如意大利中档品牌服装品牌Stefanel,仅在2007年下半年就分别在中国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开设了4家销售店铺。
五、我国政府、行业、企业应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女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意大利进口女装的最大来源地,然而从市场上看中国服装仍是以量取胜、以价取胜,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品牌个性化竞争明显不足,因而在近年来面临着来自两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是意大利本地服装企业不断调整结构,在宣传上主打“意大利制造”牌,在销售上贴注“意大利制造”标识,同时许多本地中小企业也不断迎合市场需求,推出中低价产品,积极扩大市场份额;二是由于同样是低价竞争,随着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印度服装产能的不断扩张,中国产品在意大利市场上面临的国外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因此,我国政府应从政策上、资金上鼓励有条件的女装企业培育自主国际品牌,逐步提高跨国营销水平。如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引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女装企业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时装周、发布会;设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基金,加大对女装设计、制作工艺、服装国际营销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中意两国服装领域人才的交流;加大对服装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女装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行业协会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建立与意大利纺织服装专业协会的对话和交流机制,及时了解意大利业界动态,即时沟通解决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继续密切关注我国服装出口意大利的数量变化情况,引导企业注意出口节奏,从主观上避免数量突增引起的反倾销和贸易保护措施;以中小企业为重点,不断探索中意双方在时装院校、服装工业园区、纺织工业环保节能领域等方面合资合作、交流互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女装企业应以出口市场为导向,深入研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注重从品种、档次、生产工艺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从大路货、常规产品向功能型、工艺型和环保型产品过渡,从数量型竞争向质量型竞争过渡,从仿制、贴牌生产经营向品牌化经营过渡。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应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制定长远规划,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竞争强度和自身资源,逐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1、组团参加2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国际品牌体育及运动时尚博览会。
2、组团参加2月27日-29日上海国际流行纱线展。
3、组团参加3月9日-13日中国(上海)国际眼镜业展览会(SIOF)。
4、组团参加3月28-2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interTEXTILE)并举办春夏流行时尚发布会。
5、组团参加3月28日-31日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
此外,意大利时尚协会(SMI)主席马里奥.波塞利近日与意中基金会主席罗米蒂签署了合作协议。主要目的是双方合作通过讲座、论坛和会议等多种形式推动意大利奢侈时尚品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推进意大利和中国时尚专家的不同层次交流。
(二)意大利奢侈品女装品牌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不断拓建新的销售网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奢侈品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能力不断攀高,各大奢侈品时尚品牌纷纷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据来自意大利外贸委员会的信息,阿玛尼、普拉达、D&G等意大利顶级品牌服饰专卖店和旗舰店在中国正在不断增长,并逐步由北京、上海向成都、哈尔滨等二线城市进发。
据意大利外贸委员会的信息,芬迪(FENDI)目前在中国销售店铺已达11家。其总裁米盖勒.布尔科(Michael Burke)指出,该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年增长速度为50-100%,中国已成为其在全球销售的第四大市场。芬迪还将在今后以每年开设一家新店铺的速度扩充销售网络;古琦(GUCCI)2006年在中国的销售增长超过了65%,除继北京和上海店铺外,还陆续在长春等其他主要城市开设店铺,目前在中国共有16家销售店铺,今后还将以每年5-6家的店铺速度增加其销售网络。其总裁预测,今后二十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其最大的亚洲市场国家;意大利知名女装品牌玛克斯.玛拉(MAXMARA)目前在中国有40个分销店,其中8家为代理店,销售店铺已延伸至东北的哈尔滨及西北的乌鲁木齐。每年该品牌在中国销售的服装约30万件,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15%。预计5年后将超过其在欧盟外的最大市场日本。在今后5年内,该企业还将在中国开设约60家新的销售店铺;意大利著名休闲女装品牌Sixty集团在3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杭州开设了销售网点,店铺超过50家,预计到2008年底,将再开设80家新的销售店铺;意大利知名时尚集团AEFFE旗下著名时装品牌莫斯奇诺(Moschino)近日在北京东方广场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三家销售店铺,销售该品牌全系列的产品。据称该品牌将在2008年上半年在中国再开设5家新店,预计今年年底其在中国店铺总数将达到11家;Trussardi除在北京开设的5家店铺外,今年4月在北京又开设一家新店铺,使其销售店铺总数达到6家;以羊绒面料时装闻名于世的Loro Piana也于2008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南京西路开设首家销售店铺。
除此之外,一些意大利中档品牌女装品牌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如意大利中档品牌服装品牌Stefanel,仅在2007年下半年就分别在中国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开设了4家销售店铺。
五、我国政府、行业、企业应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女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意大利进口女装的最大来源地,然而从市场上看中国服装仍是以量取胜、以价取胜,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品牌个性化竞争明显不足,因而在近年来面临着来自两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是意大利本地服装企业不断调整结构,在宣传上主打“意大利制造”牌,在销售上贴注“意大利制造”标识,同时许多本地中小企业也不断迎合市场需求,推出中低价产品,积极扩大市场份额;二是由于同样是低价竞争,随着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印度服装产能的不断扩张,中国产品在意大利市场上面临的国外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因此,我国政府应从政策上、资金上鼓励有条件的女装企业培育自主国际品牌,逐步提高跨国营销水平。如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引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女装企业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时装周、发布会;设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基金,加大对女装设计、制作工艺、服装国际营销等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中意两国服装领域人才的交流;加大对服装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女装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行业协会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建立与意大利纺织服装专业协会的对话和交流机制,及时了解意大利业界动态,即时沟通解决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继续密切关注我国服装出口意大利的数量变化情况,引导企业注意出口节奏,从主观上避免数量突增引起的反倾销和贸易保护措施;以中小企业为重点,不断探索中意双方在时装院校、服装工业园区、纺织工业环保节能领域等方面合资合作、交流互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女装企业应以出口市场为导向,深入研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注重从品种、档次、生产工艺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从大路货、常规产品向功能型、工艺型和环保型产品过渡,从数量型竞争向质量型竞争过渡,从仿制、贴牌生产经营向品牌化经营过渡。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应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制定长远规划,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竞争强度和自身资源,逐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