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学生不喜欢校服 谁来赋予校服应有的文化?
校服体现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城市的形象
一位从事于服装研究的设计师告诉记者:“其实,校服是制服的一种。目前大多数校服的设计还游走于运动服和便服之间,还没有上升到制服的层面。银行有行服,机场有空服,学校有校服,前两者体现出所在行业严谨、向上的精神风貌,而校服则应体现出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未来的形象。”
统一的校服能够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这个已经被社会公认了的感性认识,在我们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当被问及“喜欢校服的几点理由”时,73%的同学都强调了作为一个学校的象征,校服对学生有非常强的凝聚力。而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生的整体形象,教育部在1993年出台了《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管理工作的意见》,使得校服在许多城市的中小学校迅速普及。
对于“是否同一城市实施统一校服”这一问题,有家长认为各校与各校之间校服相同,反而影响了各个学校树立自己的形象。不可否认,理性认识下的个性应该是以团队精神和群体的凝聚力为基础,包括了个人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世、言谈举止。因此,有专家建议,学生校服设计应该把教育与形象结合起来;校服作为学生形象的一种标志,应该与各个学校的校风、校训结合起来,体现学校的风格与个性。目前校服多以运动装或便装出现,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文化修养;校服本来就是制服的一种,制式装校服更利于规范学生的体态行为,给人带来仪表堂堂的美感。
目前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设计系的史同学的一番话也许颇具代表性:不管是实施城市统一校服还是鼓励各个学校独创形象,南宁市中小学校服代表着的是一个城市的气质,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应该从这一个层面来重新设计校服,毕竟,南宁市已经进入了国际社会的前沿。
老师们又是如何看待学生的校服问题?记者注意到南宁市滨湖小学有一种评奖名称:小绅士星,小淑女星。孩子们的行为表现被要求向绅士和淑女靠拢。该校的教师制服也非常有特色,端庄、简约且时尚,感觉得到该校对师生的形象和要求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标准。但当记者采访该校负责人时,却碰了软钉子:我不方便谈校服问题。对于一个渴望创立特色学校的当家人,却不能在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生形象上实施自己的办学理念,记者感觉到了这位学校领导的难言之隐。
而另一所中学的校长坦言:“学生统一着装,有利于全社会对学生进行监督和保护。校服是个老大难问题,家长不愿买,学生不爱穿,教育管理部门于上个世纪定下的规定不能破,校方夹在中间实在为难。厂家是指定的,我们选择余地不大。”
赋予校服应有的文化应引起领导者的重视
数天调查采访给记者总的感觉是,中小学校服是一个敏感话题,牵涉到许多地方、部门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困难较大,需要教育、质监等职能部门协调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行,其中教育部门的态度至关重要。
近百年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多少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校服无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服饰文化,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都应受到人们重视。在人类文明史上,服装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由单一的保暖功能逐步发展,具备了遮羞、审美、身份标志乃至个性体现等诸多性能,而校服作为服装文化的承载体,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体现。校服应体现管理者的办学特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件大事,应引起领导者的足够重视。
让学生穿上得体的学生装,本身就是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是一门美育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校服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它关系到青少年审美情操和审美水准的确立,因此,让学生穿难看的校服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摧残。
广西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教师何仟由衷感慨:人一生中形体最美的时光,大多都在学生时代,而这些统一模式的运动装或便装却无情地扼杀了孩子们的青春美感。其实,制式装校服可以在衣领、裙裾、纽扣、腰身等许多部位进行审美设计,不同的款式、风格、季装给学生们带来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个性感受以及体态规范,对培养学生的精神面貌、卫生习惯、文化修养等都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学生是被动者,赋予校服应有的文化并使学生真正养成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应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城市领导者共同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