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浅析我国纺织业之生存现状
生意社10月10日讯 9月29日,从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半小时栏目)获悉,浙江桐乡市第一支柱产业的纺织业,共有4000余家企业,年上缴税金近6亿元……作为国内纺织业先进产业群的代表,桐乡纺织业的骄人业绩受到了业内同行的关注。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曾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然而,自去年下半年来,国内纺织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纺织经济增速放缓,纺织企业效益下滑。但是,即便是在目前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纺织行业也为缓解地方就业压力,保证地方稳定和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央视报道桐乡纺织业的繁华景象,只是国内纺织行业的极个别现象,绝大部分纺织企业却是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也可以说是全行业已经陷入极度艰难的境地。而造成这样的状况,除了我国纺织产能过剩,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方放缓,需求下降外,还有许多是国家、政府可控层面的,如: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地方规定等方面的影响:
1、“高征低扣” 的不平等税收政策的压制。
根据现行增值税制度(1994年开始执行),我国棉纺企业(一般纳税人)棉花采购执行的进项税率为13%,产品销项税率为17%,这意味着棉纺企业即使没有实现增值,将购进的棉花按原价卖出,同样要负担税收,即所谓的“高征低扣”政策。棉纺织企业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以一个10万锭规模的企业来计算,按照年用棉量1万吨,平均每吨棉花1.3万元,该企业全年因“高征低扣”将较其它企业多交税税金520万元,在纺织品市场连年极度不景气的情况下,“高征低扣”的税收政策对棉纺织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加速企业的死亡。
2、政策出台“一刀切”,未考虑行业差别。
纺织属于劳动密集型、高成本、低利润的行业。在当前情况下,全行业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养活了2300多万纺织工人(只统计了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而且这2300多万工人也是一直以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产业工人。网上曾公布一个电厂抄表工年收入达10万元,而一个纺织工人的年收入仅为其1/10,这与国内部分地区的失业金收入大体相当。而纺织企业却承担了相较其它企业更加沉重的负担,按照一个10万锭纺织企业来计算:
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以15%的用工成本增幅计算,企业全年用工成本将增加800万元左右;
⑵、由于电费多次上涨,纺织企业用电从2003年的0.46元/度上涨到现在的0.573元/度,上涨幅度达24.57%。现在又有消息称今年年底前,电费将两次上调4-5分,仅此一项企业全年电费较以往多支出1000万元以上。
⑶、各种规费过高、名目繁多,企业不堪重负。政府制定的各种收费项目,有的论人头、有的论总量,从未考虑不同行业间的差异,不同产业部的利润率问题。诸如“防汛费”、“残疾人基金”、“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绿化费”等一系列费用,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企业实在不堪重负。
⑷、作为国内纺织行业的主力军----“国改民”的纺织企业,除了要承担上述压力外,还要背负巨大而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责任(在此不一一叙述)。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