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30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走出去:彰显中国力量
生意社10月13日讯 9月30日,招行完成对香港永隆银行收购。这是国内迄今最大的银行控股权并购案例。银行业务紧随客户步伐,近年来,在金融环境缺少开放的背景下,内地商业银行纷纷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设行、收购,对应的正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汹涌态势。
面对华尔街金融风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吹风”:在当前欧美经济不景气以及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国企应大量走出去收购欧美的优秀企业。
30年前这还是个禁区,如今“走出去”已是个常态。有想法就去投资,有实力就去收购,在中国企业眼里,跨出国门就和迈过商场的门禁一样容易和自信。
这显然是个必然。当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当世界经济都在融入全球化,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到国外去掘金显得更为迫切,尽管困难重重。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初,对外投资依然停留在概念层面:国有企业受固有制度和思维束缚,加上自身实力差距大和缺少国际投资经验,经济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那时还处于偷偷摸摸的生存状态,更别谈有国际眼光了。
可以追溯的早期“外出”案例,目的地仅限于美、日、英、德和中国香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而这种状况持续了近20年之久,其间竟没留下太多记忆。
1999年,“走出去”概念成形。中国对外投资开闸却真正开始于2001年底加入WTO之后。
2002年,国务委员吴仪在全国外经贸工作会议上强调,“走出去”发展是党中央确定的、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
这一年,突然刮起国企对外投资飓风,上海汽车斥巨资购入大宇汽车的股份;紧接着,中国网通与亚洲全球电信达成收购协议,成为首家并购海外公司的中国电信服务营运商。
据统计,2002年中国公司海外投资达25亿美元;而在此之前的十余年间,累计对外投资只有70多亿美元。
2003年外贸数据显示,中国已出口了53亿多双鞋,相当于为世界上每个人生产了一双鞋。从欧盟不断忙碌着反倾销,就知道中国制造的力量刺中了全球经济神经。
而发生在2004年的联想“蛇吞象”收购IBM,注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更大的意义是开启了中国力量征服世界经济的征程。
1984年开放之初,中国科学院11名科技人员放下“铁饭碗”,创办了联想;20多年后,联想把总部设到了美国罗利,在全球66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在166个国家开展业务,其中,2004年以12.5亿美金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后,联想“全球化时代”到来。
2005年初,各国依WTO规定全面取消对中国纺织品限额,中国纺织品自此开始了冲击全球纺织业的征程。两年后,中国第一个境外园区——越美纺织工业园在尼日利亚投资建设,“组团”投资渐成气候。
据商务部统计,从2002至2007年,中国对外投资累计近千亿美元,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13位,高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彼时,我国已有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超过71%。
汇丰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约70万民企计划在未来3年向海外拓展业务。
引进来:外资成发展同盟军
强国论坛上有人提问:假如没有外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
事实上,比“走出去”更早、来得更凶猛的是“引进来”。狼来了,已喊了整整30年。如今狼群遍地时,我们自己在逐渐成长为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