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鞋企纷涌上市的“深入化”之痛
生意社10月15日讯 新世纪,资本市场巨大的诱惑力让鞋企趋之若鹜。踏着李宁体育、安踏体育、百丽国际、永恩国际、永嘉国际、中国动向香港上市的步伐,鸿星尔克和国际体育等中小企业毅然在新加坡上市,感受了资本风云的快感,红蜻蜓、奥康、金莱克、乔丹运动、361°、康威等也均已进入倒计时上市状态。
资本市场是令人垂涎欲滴的一串串葡萄,对以传统制造为主的鞋企有巨大的诱惑力。但上市又是把双刃剑,鞋企一旦上市,虽然达到了融资的目的,也会“自己脱光了衣服让世人看得一清二楚”。同时还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将本产业深入发展,还是走向多元化发展轨道?
有人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资本就像鸡蛋具有易碎性,不能把资本押在传统制鞋业,必须多元化经营。但是传统制造业又有几个多元化成功的呢?且不说资本的分散和投机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试想一下,惯于传统制造管理的“大师”们有几个把握住资本多元化形成的怦怦跳动的脉搏呢?如果想借上市后的多元化作为敛财的手段,往往会鸡飞蛋打,被资本市场快速长大的“狮子”吃掉。所以,鞋企上市后一些公司选择了“深入化”。
百丽在香港上市后,以巨资成功收编香港妙丽品牌和FILA中国商标,百丽集团总裁盛百椒毅然发表了“矢志成为全球女鞋零售商中的领先企业”的豪言壮语。2007年11月又以16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收购曾经占据过“中国第一男鞋品牌”宝座的森达皮鞋生产商森达集团旗下资产。并购后,百丽正式介入中国男鞋市场,旗下鞋类品牌增至11个,试图勇走鞋业“深入化”之路。
然而,“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不幸被温家宝总理言中。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涨价,人民币升值像一把把利剑扎在鞋企的脊梁骨上,在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和转型的风潮中,百丽等上市的鞋企“深入化”同样产生了风险,面临着“最困难的一年”。2008年,百丽早期创办人兼大股东邓耀连同另外3名主要股东,合共出售了约10%,抽水55亿元。
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曾表示,摆脱对外依存、走出自主研发、创出世界品牌,是我国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龙永图也指出,“中国制造”突破瓶颈必须具备四大要素:达到国际标准、进入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定价权和拥有国际品牌。
其实,中国鞋企饱受欧盟等反倾销之苦之后,虽然逐渐熟悉了国际的游戏规则,开始改走高中档路线,以应对长期的壁垒,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鞋“大路货”、“低档货”的形象不是一个晚上就消失的,中国鞋品牌的价值提升是需要时间锤炼的。
当然,许多上市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技术研发上、渠道管理上不断地创新再创新,梦想突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的那些制约中国鞋企发展的瓶颈,但变革的危险和成本明显加大,而且并没有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国鞋业的竞争素质,制鞋的核心技术和设计大都为跨国公司所控制。中国鞋企的比较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投资股权“赚快钱”的现实,已使许多上市的鞋企失去了“深入化”的信心,不再安心做产业了。徘徊不定和不自信再一次给了上市的中国鞋企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据统计,2007年鞋业产量达147亿。而专家预测,2010年,鞋业产量方能超过150亿。所以中国鞋企正面临着上市公司不断增多,市场扩张容量有限的尴尬局面,这势必会阻碍上市鞋企“深入化”前进的步伐。
毋容置疑,目前,来自资本市场的诱惑正大张旗鼓地改造着国内鞋业战略方向。在股市黯然失色却汹涌澎湃的趋势下,“深入化”凸现的弱势和尴尬彻底引发了鞋企“揪心”的阵痛。其实,鞋企在证券市场“呼风唤雨”所依赖的基础依然是鞋业。所以说,不管疼痛与否,鞋企上市后还必须“深入化”,因为只有义无反顾地提升鞋业行业竞争力才能对症下药,医治好鞋企上市“深入化”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