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企业将现倒闭裁员潮 珠三角或受强烈冲击
此前,本报记者在珠三角采访中谈到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时,当地发改委、经贸厅官员更愿意谈及的是,在危机之下,企业应主动融入政府推进的“双转移”。所谓“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痛并快乐地转型,在阵痛之后找到一种更好的发展模式。”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型点,传统粗放、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经济新形势,加快推进“双转移”工作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事关广东前途命运
在采访中,广东一些官员及学者表示,能否顺利地推进“双转移”,是一场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自1989年经济总量跃升全国首位之后,广东GDP已连续18年领先全国,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多年来,广东始终没有跃升为经济强省,与沿海主要兄弟省市区相比,广东省人均GDP年均增速排在最后一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占了全省用工的25%,但是只创造了8.5%的增加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太多,产业链低端、低附加值、高消耗型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汪一洋说。
统计资料显示,过去10年间,广东省每新增一个劳动力所创造的GDP是12万元,大大低于江苏的88万元、山东的22万元和浙江的21万元。而去年,广东常住人口逼近1亿。巨大的人口分母不仅摊薄了广东发展成果,也让广东以不到全国2%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7%以上的人口。
“从经济规律来看,一些幅员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会出现区域间的产业大循环,会在区域内部产业循环中根据自身条件推动产业升级。”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对本报记者说。保证“双转移”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依靠投资者本身的利益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定产业引导政策就变得很重要。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杨建初表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实施“双转移”战略,目的是谋求在新一轮的发展调整中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能否达到升级换代目的?
“‘双转移’是广东转变未来发展方式的突破和升华,是战略上的一次重大跃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对本报记者说。产业转移作为“双转移”核心内容之一,转移是方式,转变才是目的。“重点破解广东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经济转型升级、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难题。”
李宏强表示,对于像自己工厂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虽然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政策信号和市场信号越来越强烈,但还没有强烈到非转不可的程度。不少企业还要彷徨和观望一阵子。”他表示,这也跟珠三角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还不够完善有关。
东莞市常平镇一家港资电子加工厂的老板江长红告诉本报记者,粤西地区已有一些产业园主动找上门来“招亲”,但自己担心那里技术人才短缺及物流成本较高,加上常平镇政府也承诺出台政策扶持,工厂管理层表决时,三分之二的人选择留下。
杨建初表示,由于推进“双转移”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政策性强,工作跨度大,管理体制机制要求高,使产业转移园建设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园区规划规模比较小,起点比较低,功能定位也比较单一;园区建设主体机制滞后,市场主体缺位,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共建机制还未落实;主导产业不突出;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这些确实影响了珠三角企业转移进园的意愿。
如今,产业转移会导致珠三角产业空心化的疑虑正在减少。接受采访的专家更多强调,企业外迁要在各种力量综合作用下有序进行,珠三角应以向欠发达地区加速推进产业转移为契机,全面深化粤港澳三地的合作。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摆在广东及珠三角各地政府面前的,是如何下好这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