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调整有所侧重 经济结构调整未雨绸缪
生意社10月23日讯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考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1日联合宣布,继今年8月1日后,再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将再次提高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4%,此外部分玩具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也将提高到14%。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出口退税提高,是应对出口增速放缓的应急之策,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今年前9个月中有8个月的出口增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前三季度中国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去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而在刚结束的广交会第一期,欧美采购长单、大单大幅减少,出口全面转冷已现端倪。在此情形下,提高出口退税率,遏制出口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势在必行。
但出口退税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刺激消费需求的基本国策逆转。从2005、2007年的调低出口退税额度,到2008年的调高出口退税额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
2005年,我国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为此前10年的最高点,2007年,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为10%,外汇储备进一步升高至1.5万亿元。这一系列数据充分体现外需依赖型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一方面,出口顺差的迅速扩大,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外汇储备激增,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要素价格依然处于扭曲的状态,劳动力价格被城乡二元结构扭曲,资金价格因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而扭曲,能源和电力价格因国家补贴而扭曲,环境污染成本因法律法规不完善而被低估,种种价格低估之下,中国出口增长越快,对外国消费者的补贴就越大,而在如此补贴之下获得的外汇储备,又因美元持续贬值,金融风暴持续发酵而不断折损。
因此,扭转出口导向、资源投入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2005至2007年出口退税下降,外贸政策调整连续出台,应当说反映了长期调整的目标。但此后,经济局势急转直下,经济结构调整主线之下,宏观政策寻求标本兼治的平衡,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内需虽为治本之策,但无论从供给方还是需求方来看,要摆脱制造业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提高国内需求都需要时间。一方面,当前高度依赖外需的制造业,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从两头在外的简单加工到建立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商业模式转变。另一方面,提高国民收入必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来实现,当前正处于全国舆论焦点的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以及确定农民土地权益的新政,被视为提高内需的治本之策,但拯救制造业时不我待,倘若坐等刺激内需政策的实行,恐怕制造业将损失惨重。
综上所述,今年8月1日、11月1日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是救急之举,在本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中,纺织业出口退税率提高低于业界预期,而高新技术产业则成为扶持重点,也体现了在“保”的基调下,对出口结构“调”的用意。
因此,企业必须准确判断出口退税下调的政策信号,外需依赖型经济不可长久,提高出口退税只能缓解一时之窘迫。而社会各界也必须意识到,对当前面临严峻经济形势的中小企业来说,每一个点的利润,每一个点的缓冲时间都弥足珍贵。各方必须珍惜这一点代价高昂的时间,尽快谋划抵御寒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