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肆虐 纺企惊现外单归零
在下游的各大服装贸易城,其影响更为明显。在当前国内压力和国际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下,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受到严重冲击,“并非企业不愿意升级调整,而是外部环境太糟糕,难以回旋。”刘春周表示。
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当月,纺织服装出口18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比上月回落近1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出口120.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降幅继续扩大。
此外,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日益加剧,订单流失的现象已经出现。以输美的受限产品627类人纤混纺平布为例,美国商务部纺织品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美国从中国进口该类产品的金额同比下降了69.38%,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的比例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05个百分点,但美从巴基斯坦进口的金额同比增长552.45%,市场份额上升32.79个百分点。
由于缺乏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上受到诸多竞争对手的挑战。在产品差异化不足的状况下,中国的生产成本与巴基斯坦、越南和孟加拉国等国家相比已不具有优势。
企业主转战内需市场
迫于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江浙一带的纺织企业已处于“零利润”状态。
吴拯的工厂进入9月后就没有再收到新的订单,而原先签到10月底的订单也被客户毁约,“即使接到订单,也不知道会不会亏本。”吴拯告诉本报记者,他有一个8万米的订单这个月要出货,但10月原料涨价,一扣除房租和税收,等于白忙活一场。“像绍兴县平水镇大概有40多家都是这样的情况,有的企业已经停工3个月了,有的只是开着一部分机器,勉强的够给工人发工资的。”
就在这个月,工厂开在江浙一带,同时拥有浙江和广东两地贸易公司的杨帆开始将业务的重心放在国内市场上。
“开始做梭织布料的时候,我雇了一个业务员专门跑火车站一带的服装市场,白马、天马、壹马、流花等服装市场是主攻客户。”杨帆告诉本报记者,广东在内需市场上做得比较好,“江浙的模式是以厂为核心,直接出外单,而中大的很多商铺都是搞组合,有前店后的模式,也有外包的模式,还有只做销售这块,直接到工厂拿货。”
从2007年开始,通过一年多的“跑腿”,杨帆的生意做起来了,积累了几个大客户。“一般来说,我们都是3天做货,仓库存有大量未加工的布匹,客人选好了颜色我们可以马上加工,拖个四五天肯定不行。预计比较好卖的布匹我们会存个三四千米,相对差一些的也会存个1到2条。”杨帆表示,每年过完年就要开始开发新的产品,然后反季节销售。“别人提前一个月开发,我们是提前一个季度,秋冬季的服装9月份就要上柜了。”
内需市场的竞争将更惨烈
在外需市场的基本面被改变的情况下,开发内需市场似乎是纺织服装类企业渡过难关的主要途径。比起外单的减少,杨帆转战国内市场可能是更好的突围之道。
然而,对于依靠内需来缓解纺织出口困境,专家则认为,此效果可能会在3-5年后达到,决不会是有关人士提出的明年。同时,随着更多的企业被迫出口转内销,内需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惨烈。
下滑颓势短期难扭转
第一纺织网数据显示,剔除汇率因素后,以人民币计算,9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80亿美元,较8月份减少近6亿美元,降幅为3.18%;同比小幅增加3.1亿美元,增幅为1.75%,总体出口增速与上几个月相比仍处于低迷状态。其中,9月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59.45亿美元,同比增长13.67%;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20.55亿美元,同比下降3.25%。
实际的情况可能比统计数据更糟。
不止一个经济学者告诉记者:实体经济危机在接近。“经济危机一定会来,而且一定会影响实体经济。”企业家马云评论说,“危机不可怕,但企业没有准备就真的很可怕。”
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之一,便是中国实体经济恐将被迫转型。美国消费和中国制造成为2003年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将随着次贷危机而转变。
从长远来看,生产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淘汰风险,正是中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经的阵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对于纺企而言,不能只依赖政策扶持,而是要适应市场调节的变化,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抵御市场风险。纺企的出路在于提升产品结构和档次,加大自主创新,扩大利润空间;推进技术改造,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武装自己,提高效率,化解成本压力;迁移生产能力,包括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以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
“纺织业的困难才刚刚开始,下半年是纺织业的关键时期。”佛山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浩亮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