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冲击中国实体经济 2/3纺企濒临亏损线
风雨欲来?
马月锋是绍兴县迎利精纤纱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去年的营销额达到6000万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只有2000万元。今年5月以来,美欧等国的订单量下降,一些长期从该公司进货的下游制衣厂,订单量从原先的每天两三吨,下降到现在每天不足半吨。
冯建荣说,今年下半年开始,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订单量每个月都以20%到30%的速度下滑。他预计明年的出口和利润肯定不如今年。而在去年,纺织服装行业支撑的绍兴县GDP创下了39%的惊人增长率。但他表示,目前绍兴县除了江龙控股和三鑫纺织因为自身原因出现问题,还没有其他企业出现倒闭的情况。
情况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订单数量上。
中国轻纺城河南商会副会长张大民说,自己公司目前接单量并没有太多变化,但以前客户一次订单20或40个货柜的情况不再。“每次三四个柜,次数变多,对方希望随时根据价格变化改变数量。消费者信心不足,单次订单量不得不减少。”
在持续多年的快速扩张后,国内的纺织企业的纱锭总数已由1997年的3000万锭猛增到今年的超过一亿锭。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胃口越变越大,食物却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在盲目的跟风下,失去了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初冬还是寒冬
从上游的原料商、生产商到中游的贸易商,再到下游的销售终端,处在纺织服装行业长长的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感受到了冬季的寒意,但每个人又都在忍不住探头观望,询问着这个冬天到底有多冷。
普遍的观点是,明年春季二三月份,如果形势仍无好转,这个行业将面临彻骨的寒冬。
马月锋说,纺织服装行业的特性是从选购面料到出样衣再到成批量生产和销售,有一个比较长的货期。“这个货期一般是半年的时间,很多工厂现在吃的是年初的存粮。”照此推算,马月锋得出一个结论,今年6月份开始,七八月份持续减少的外销订单将会在明年年初逐步显现,“现在还不是最坏的时候”。
河北隆泰织染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明说,他销售的呢绒面料眼下正是销售旺季,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王明称,在呢绒行业,一流企业去年冬天就开始生产今年冬天的服装,二流企业则从当年夏季开始生产冬季服装,三流企业则是在冬天销售旺季的时候随时根据市场订单生产,“到了12月份之后,一流企业即使是缺货也不会再生产了,市场的好坏那时才能看得更清楚”。
如果说链条本身的零部件们还在观望,那站在链条上,通观全局的人士则显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流行色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勇表示,纺织服装业的冬天已然来临,他呼吁企业在寒冬来临前抓紧时间找好“过冬的被子”。
分析师樊敏更为悲观。他认为寒冬已经来临,无论内销还是出口,眼下都是近年来最低迷的时刻。他甚至表示:“目前中央的政策还太过温和,不足以改变纺织服装行业萎缩和下降的趋势。”
中国首家服饰业管理顾问公司创始人祝文欣则呼吁各个企业尽快开始“收缩”:借贷款项应收回的要尽快收回,投资要尽快收缩,战区要尽快从全球向重点收缩。
但也并非人人都如此悲观。
孙瑞哲认为,全球需求量并未真正减少,只是采购档次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中产阶级消费转移到了中下阶层消费。夏令敏表示:“国际市场依然有需求,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应付能力很强,完全可以成为国内最先突围的产业。”
谁领风骚
马月锋的公司一直保持着一万多纱锭的规模。“我不去拼数量,我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特种纱的研制里。”他说:“公司有些产品,客户拿去做了样衣后如果觉得好,就只能回到我这里来买,因为能做出和我一样货色的厂家很少。”
在公司其他产品不得不降价销售的情况下,马月锋的特种纱保持了价格“坚挺”。
有消息称,6月份开始,江苏、山东等地的一些原料厂因为生产品种单一,接不到订单,部分企业开始倒闭。马月锋感叹,“现在觉得,当年砸锭真的很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