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下纺织企业寻出路 向西部转移有希望
据中华纺织网提供数据,今年1-7月中国纺织品对美国出口减少了3.1%,但印度却对美出口增长了0.9%,至33.9亿美元。同样,越南在美国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今年前7个月越南的出口额达到创纪录51亿美元,同比上升了20.5%。
印度、越南还在进一步加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据统计,最近4年,印度纺织工业投资倍增,2004-2008年投资达到10450.6亿卢比,到2012年预期达到105060亿卢比。此外,印度还出台了一系列纺织产业发展政策,其中一项包括10%的资金补贴项目和棉纱与纺织机械的低关税政策。政府还在纺织业提升基金计划(TUFS)框架下开设一个计划,对那些想要增加投资的纺织企业给予高达8%的优惠补助。
从历史来看,纺织业是一个不断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动态过程。面对印度、越南等纺织强国的崛起,以及非洲接受产业转移的潜在可能,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差,甚至有失去生存空间的危险。
政策利好难解燃眉之急
为扶持国内纺织行业,我国于8月1日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本月,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又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11月1日起正式施行。随后,商务部宣布,自2009年1月1日起,将不再实行输美纺织品出口数量及许可证管理和输欧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管理。
根据相关研究观点,按今年行业出口增长15%计算,退税率上调1个百分点将直接增加企业利润13亿美元,一年之内,国家先后两次调整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将为行业增加近40亿元利润。
但据记者了解,由于竞争激烈,出口退税上调对单个企业影响实际并不明显。为争取订单,很多企业进一步压低出口价格,账面上以成本,甚至略低于成本的价格对外销售,而新增几个点的出口退税,就是公司利润。
据调查,服装批发行业中,若从事外贸,面料生产难度比较高、比较新颖,利润有的会达到10%,但有的面料利润只有1%。一般正常毛利润是5-7%,大的企业净利润达到6%已是极限。若从事品牌服装内贸,面辅料占服装成品终点销售15%的成本,服装从成本到销售约涨了3.5倍左右,厂家的利润不会超过10%。经销商和商场占利润的60%,其中大部分被商场拿走。
“原来人民币、美元汇率是8.7∶1的比率,现在6.7、6.8的样子,将近升值了20%,出口退税率上调3个点是救不了的,像一杯水倒在大湖里一样。”瑞安商会负责人表示。全国最大亚麻面料生产企业新申集团副总经理李海康说,“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企业成本上升,这些因素累积下来,不是政策调整一下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目前的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纺织业的危机。
只有向西部转移还有希望
长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但西部劳动力成本低,而且,西部有很多戈壁等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方,如果向西部集中,并加大科技投入,中国纺织业可以重新赢得市场。
瑞安商会介绍,安徽利用承接东西部的有利区位,准备建成中国服装产业的一个接待站,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向中西部转移的企业,前些日子邀请他们去考察。
他们组织了一批企业过去,结果是普遍认为可行性不强。原因在于,纺织业产业链条长,如果仅仅服装企业到那边,面料供应、辅料供应、水洗厂等一些配套企业不过去,单个企业根本无法生存;若整个产业链搬过去,还需要一个集成的过程,需要培育类似于轻纺城、联合市场这样的集散中心。
同时,企业也担心,绍兴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对他们的迁移不支持,甚至阻挠。
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首位的江阴市,近年来,面对走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已无土地开发的困境,推动企业由市场、原材料两头在外,向生产、销售两头在外,研发和管理两头在内转变,使原先的传统产业重新获得了生机。江阴的做法值得绍兴地方政府借鉴,尽管短期内会牺牲一些GDP,但长远看,让目前的一些大企业把绍兴基地建成研发和管理中心,而将生产基础转移到西部,企业突围了,政府就能受益。
如果中国纺织业衰落,印度和越南等国家的纺织业雄起,中国会陷入像石油、铁矿石那样的被动局面。因此,国家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纺织业向西部转移,通过诸如无息贷款、税收优惠之类的政策鼓励纺织企业走向西部,而西部省份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承接纺织业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