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企业升级转型之路
生存之道在乎自强
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增加、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外需市场的急速萎缩等不利因素无疑给中国纺织企业带来了严重影响。但我们应正视:能否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
我国纺织企业在自身管理上的缺陷才是形成产业危机的根本原因:
1.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效率低下。纺织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习惯依赖于更多的劳动力,其内部工作的流程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基础管理薄弱。随着业务量增长,客户订单多频次小批量定制化的趋势增强,容易造成处理环节上错误率的增加,使得业务流程更为复杂,加重企业管理的成本负担,这无疑摊薄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之,今年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攀升,对于利润微薄的纺织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效率的低下,影响企业适应客户、服务客户、提升品质的基本能力,制约着企业发展,纺织企业的基础管理急需加强。
2.对客户的关注不够,难以确保客户的忠诚度和稳定性。目前,我国多数纺织企业形成依靠外贸业务、依赖大客户的发展模式,焦点集中在生产和物流管理方面,业务体系相对薄弱。这种情况下,容易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同质化现象普遍,利润微薄。同时,又要面临业务人员变动、客户流失的种种风险。大多数企业缺乏准确的客户、业务信息,缺乏对业务动态趋势的掌握,客户关系无从维护,更谈不上从客户身上获取更多价值。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时措手不及,客户订单减少、利润下降,人员流失、客户流失,陷入经营危机。
3.加工生产模式,导致市场竞争力差,难于巩固自己的生存空间。因为缺乏对下游市场及整个产业链的趋势把握,处于产业上游的加工生产企业更容易受到市场震动带来的猛烈冲击。很难像下游企业那样做出及时反应和业务调整,自己没有渠道,没有品牌,没有市场认知,就更难参与其他业务的竞争,这些都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处于弱势。
鉴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调整思路、提升管理以求自强,已成为中国纺织企业的当务之急。
转变观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产业的重点都放在生产加工方面,对于劳动力、生产设备的依赖过重,企业缺乏自己的创新生产力和创新管理方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以“硬件信息化”为主,软件信息化发展相对不足。而在新的形势下,要求纺织企业转向软件信息化建设,致力于改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做到“软硬兼施”。
纺织企业的信息化起步较早,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15年以前,在“十五”期间,多数企业开始致力于信息化的单项应用,CAD系统、自动监测、自动控制、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被众多纺织企业所广泛采用。时至今日,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单项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企业的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CAD等绘图软件,办公自动化(OA)/协同软件、ERP、CRM、进销存软件等管理软件也开始在纺织企业得以应用。大部分企业基本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手段已经初现系统化雏形,多数纺织企业正处在从信息化软件的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的过渡阶段。
十余年的信息化探索实践,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也使得中国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信息化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进一步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
据笔者了解,一些领先型纺织企业已经针对自身的情况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希望通过不断的管理改进来促进企业相对优势的形成、提升竞争力。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纺织企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战略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