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英:我国皮革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对产业转移的看法
今年上半年协会会同各地方协会,在十二个省份对2008年一季度生产运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结果为:⑴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五成企业产量同比增长;⑵五成企业销售收入、盈利水平下降;⑶出口量、出口额同比下降的企业数量高于同比增长的企业数量。总之,从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及调研的数据分析,行业面临着三十年来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我国政府近期新近调整了部分皮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决定从今年11月1日起,将皮革服装、毛皮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11%,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面临的压力。二、当前产业面临的总体形势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使中国皮革产业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进入了较为困难的时期。这其中,既有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又有皮革产业本身已进入产业转型期所带来的阵痛。
从国际市场看,石油、粮食、能源的涨价,美元的贬值,金融危机的蔓延,使美、欧、日经济普遍下滑,使以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总体放缓。从国内市场看,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效应开始在皮革行业中显现。
从行业本身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断增强,国际贸易日益频繁,贸易摩擦形式愈加复杂。欧盟于2006年10月开始对我国输欧皮面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目前又开始了日落复审调查;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肆意攻击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发达国家在偶氮染料、甲醛、六价铬等方面设置的禁令、以及REACH法规等技术性贸易开始实施;2006年我国政府调整了加工贸易政策,2007年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再加上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社会责任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使皮革行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也使整个产业从快速发展期开始转入调整转型期。纵观过去30年的发展,我国鞋类产品总产量已达100多亿双,约占世界鞋类产品总量的60%;轻革产量6.8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
可以说,我们用低成本和出口数量的成倍增长拉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及资本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靠传统的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去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产业必然要进入转型期。新的困难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调整和转型也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平静面对,积极应对,才能保持行业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产业转移是未来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随着我国制革制鞋产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随之出现的产业转移步伐也开始加快。我们认为,产业转移将是未来皮革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大表现。
据了解,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省的企业向外转移较多,但这种转移是渐进的、试探性的。转移的方向,首选本省较偏僻的地区,其次是东南亚及国内临近省份如江西、安徽、湖南或国内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如四川、重庆等地区。正确认识产业转移的趋势,在转移中把握发展机遇是十分重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始终遵循从成本高的地区向成本低的地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一转移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整体效果看,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世界产业结构的布局更为合理,也是产业自身为了寻求持续发展、调整结构、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表现。
从世界皮革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看到,每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分别担当转移及承接转移的角色。而在这个转移的进程中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形成错落发展的新局面。因此,我们要端正态度,平静面对,主动进入角色,这一点,对于被转移及承接转移的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相关企业都十分重要。
2、产业转移可以达到双赢我们有欧洲皮革业转移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我国东南沿海承接转移而获得快速发展的经验、体会。我们可以预计,我国东南沿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中国皮革产业的贸易、科研、信息、设计、研发和品牌制造及输出中心,而转移走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留下的则是是皮革产业附加值最高的部分。这种相互补充、互惠互利的产业转移,不仅能给转移及承接转移的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好地解决承接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地区的比较优势,使双方获得双赢,从而使中国皮革和制鞋行业在产业有序转移的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目前,虽然产业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拥有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良好的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以及13亿人口的极具潜力的大市场,这些优势是世界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再加上我国政府新近出台的将皮革服装、毛皮服装等皮革制品出口退税由5%上调至11%的利好政策,我国在未来20-30年间力争成为世界皮革生产强国的目标依然有着雄厚基础,对此,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