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心织成 推陈出新技艺精
事业———
我收藏的这些蓝印花布,每一块都很漂亮,每一块都有一个故事。在老百姓眼里,蓝分五彩,里面是个绚烂美丽的世界!
在博物馆里,蓝印花布堆积如山,这些都是吴元新费尽功夫从乡下收来的。“这都是宝贝,每一块都很漂亮!每一块都有一个故事!”
30年来,他一有时间就往乡下跑,到处收老旧蓝印花布,用新绸缎被面换老被面、包袱皮,有人笑他傻,他也不解释,“我就是想收藏更多的纹样,今天收到了喜鹊登梅,明天还想收狮子滚绣球,最难得的是人物纹样,到处去找!收回来了,就像宝贝似的,看呀看呀,看不够!”
他指着一幅被面说,“这是我从启东市永阳公社一位老奶奶那里收来的,去那里来回一趟6个小时,不知跑了多少趟。被面上的图案有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还有三子夺魁、状元及第。虽说是清朝的被面,但上面的灰浆都没刮掉,是老奶奶的陪嫁,藏了一辈子。我记得老奶奶身体不太好,但一说起被面上的图案,神采飞扬!尤其是里面有三子夺魁,老奶奶认为能保佑孙子考上大学,就是不肯出让!”吴元新告诉老奶奶自己是搞蓝印花布设计的,希望能留住这些美丽的纹样,多次去看老奶奶,老奶奶终于被打动了,出让了被面。
收藏、整理、研究、设计,吴元新30年就干了一件事————坚守、传承、创新蓝印花布。有人会觉得奇怪,天天看蓝印花布,不腻吗?在吴元新眼里,“蓝分五彩”,蓝印花布既素雅淳朴,又沉静安详,看一辈子都看不够。“对百姓来说,凤凰、牡丹,都是最绚丽缤纷的,里面所寄托的都是最美好的愿望,蓝印花布在他们心里是五彩的!你只要听他们讲,你就会感动。”
为了提高设计水平,23岁时吴元新考取了无锡工艺技术学院的美术设计专业,成了班里的大龄学生。他广泛汲取多种艺术营养,一边读书,一边创新设计,他吸取了瓦当、铜雕、剪纸、漆器等多种民间艺术营养,创新设计的蓝印花布纹样受到海外客户的欢迎。
此后,他留校从教、调回南通市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其中惟一的线索就是蓝印花布。
在北京,他感觉像“跳进了知识的海洋”,每周都要往美术馆跑。“美术馆的展览我都去看,不管是西洋的、还是中国的,不管是雕塑、还是建筑,看得懂的去看,看不懂的也去!看国外的一些画展开阔了我的眼界,看剪纸、古建则可以转化到蓝印花布的设计中!”
那是像海绵吸水一样的学习,虽然大专班只有一年,但吴元新感觉受益匪浅。“最难忘的是老院长张仃的一课,叫"民间艺术的一点之美"!他讲老百姓过节时在馒头上用胭脂点个红点,体现了很大的审美作用!”
这堂课,现在还让吴元新记得真真的。他设计的“年年有余”饰品,主体用蓝白,鱼鳍用红色点缀,既古朴又活泼,获得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我有时想,就这一堂课就对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影响,现在我带的学生,如果在将来的设计中能用到蓝印花布,我就知足了!”
从工美学院毕业后,他再次选择了蓝印花布研究所。但很快一场磨难让他再次面对抉择……
梦想———
只要是能推介蓝印花布,自费的展览我都愿去!有人算经济账,亏了就不参加。我不是,我就是想让大家都来保护蓝印花布,不求回报。
1996年,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被其他集团兼并,新集团不再生产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我搞了20年!多少次选择,我都没放弃过。现在不干了,我舍不得!”那一年,吴元新36岁,如果在新集团工作,每月收入还算优厚。但他不忍放弃!
那些日子,吴元新有些痴了,成天絮叨着“你们不做,我做”。爱人宋晓鑫心疼他,“现在想想,那时他要是痴了,我和孩子可怎么办哟?”
父亲病重了,几次昏迷。吴元新记得父亲临终前,父子俩最后一次谈话,他告诉父亲想辞职搞蓝印花布。那是人们谈下岗色变的年代,但宽厚的父亲表示支持他的选择————筹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那时很无助,父亲很随意的一句话,就能记一辈子。父亲躺在病床上说,你出来也好,在企业里也好,我们尊重你的意见。家里的瓦房可以租出去一半,我们自己住小一点没关系。”
“那一年一直很煎熬,到处碰壁,终于在纺织博物馆租了一间房子。租金、装修,要几万元!我的积蓄全拿出来,父母的养老金用手帕包了好几层送来了,亲戚也凑了一些,我从来没花过这么多钱,反正都投进去了!”吴元新真的是破釜沉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