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产品轻松忽悠人 检测报告多数商家拿不出
专家看法
有商家在钻空子
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称之为抗菌产品?记者找到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抗菌材料检测中心副主任郑苏江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王静两位专家。
据郑苏江介绍,在一定时间内,使某些微生物(如细菌)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学物质被称为抗菌剂。通过浸泡、涂刷等各种方式把这些抗菌剂添加到一定材料中,就制成了抗菌材料,使用这些材料制成的产品如果符合该类产品抗菌标准,才能称之为抗菌产品。
这也意味着,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抗菌标准,如《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通则》、《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等,标准对该类产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检测菌种、耐洗涤(磨、擦洗等)等的规定也不一样。如果一类产品没有抗菌标准,则也不能称之为抗菌产品。“很多商家正是钻了这样的空子。”郑苏江说。
他同时也表示,标准的出台要经过调研、起草、论证等多个环节,出台一部标准的时间很长,但是市场的变化却很快,这导致很多“抗菌产品”处于无标准可依的尴尬局面。
针对部分产品宣称自己不是抗菌产品,却具有抗菌功能的说法,郑苏江认为,这是商家在偷换概念,想打擦边球。“抗菌产品就是具有抗菌功能的产品,如果宣传具有抗菌功能,那也应该拿出相关的证据,如检测报告。”
抗菌效果很有限
抗菌产品能杀死生活中所有有害细菌,如果您也这样认为,那就错了。
郑苏江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的细菌种类很多,它们的好坏和种类、数量等因素都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抗菌产品能抗的细菌种类也有限,相关标准只要求对有代表性的几种细菌进行检测。
针对商家提出的“负离子”“银离子”“纳米”等高科技概念,专家表示有的“纯属瞎忽悠”。
王静告诉记者,人工制造的负离子释放到空气中,能与尘埃表面的正离子相结合,迫使尘埃沉降,减少空气中尘埃的数量,使空气变得清新,但目前没有科学数据表明,负离子能直接杀菌。
纳米能抗菌更是无稽之谈,纳米甚至都不是一种材料,而是一种单位,何谈杀菌?“由于纳米是极小的单位,有的材料缩小到纳米级后,便会具有一些新的特性,如抗菌;不过也有材料本身能抗菌,但缩小到纳米级后,杀菌效果并不会提高。为了制造噱头,一些商家推出了纳米××的概念,而这些并没有缜密的科学检验。”王静表示。
据王静介绍,目前常用的抗菌剂有重金属类(如银离子)、光触媒类(如二氧化钛)以及化学合成类有机抗菌剂(季胺盐)三类。“不同抗菌剂杀、抑的细菌种类、时间及使用寿命和杀不同细菌的能力都不相同,商家如果宣称自己的产品什么都能杀,抗菌效果一直到不用为止,那肯定是夸大其词。”
检测报告有猫儿腻
添加抗菌剂后,多数产品在外观上并不会出现什么变化。那么在选购抗菌产品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郑苏江表示,目前,相关部门没有强制规定商家在销售抗菌产品时一定要提供哪些证明,所以建议消费者索取抗菌和安全性能两方面的检测报告,以保证产品确实具有抗菌效果及抗菌剂对人体无害。
两位专家都认为,“有检测报告总比没有要好”。不过,检测报告也只具有参考作用,不能代表厂家生产的所有产品。郑苏江介绍,现在抗菌产品都是商家送检,因此到底采用何种标准检测、检测哪些菌落等都是企业说了算。以天下无贼地板伴侣为例,单从商家提供的检测报告来看,其宣传“杀菌、抗菌率高达99%以上”就容易误导消费者。
首先,该检测报告依据的是日本标准,所谓杀菌率建立在18个小时的基础上,而国内标准定义的杀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细菌杀死。因此企业只能根据其所做检测,称抗菌或者抑菌率达到99%以上,而不是杀菌、抗菌率。
其次,报告显示,检测的样品是地板伴侣本身,所有数据也只能说明地板伴侣本身的抗菌率,但是不能完全说明地板伴侣对地板的抗菌效果。
最后,报告中检测用菌为大肠杆菌,因此数据只能反映地板伴侣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但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等其他细菌的抗菌率。在其产品宣传册中也没有明确这一点。“另外,委托检测只能说明通过检测的样品的抗菌效果,产品的安全性能、厂家生产的其它产品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等情况,并不能通过抗菌性能的检测报告来反映。”
记者感言
产业监督不能等
自非典以来,人们对环保抗菌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抗菌产品也应运而生。市场能够及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本来是件好事,但专家们却表示“这个行业有点乱”。
难道没有政府职能部门对此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吗?记者尝试联系卫生部、北京卫生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北京市工商局,但是有的部门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占线。唯一接电话的卫生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卫生部只管消毒产品,不管抗菌产品。记者问为什么,对方把记者推给了下设的卫生监督处,卫生监督处又让记者打另一个分机号,但始终无人接。
几经周折,记者始终没有找到主管部门,只好向两位专家求助,结果却被告知抗菌只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引发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很难界定到底该由谁主管,目前也就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
“单靠商家的诚信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我们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也没有那个权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让众多检测机构头疼的一个问题。”两位专家都表示,希望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及时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从生产到最后的流通市场,对那些抗菌产品,实行定期抽检,对不合格、瞎忽悠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